石公山寺记(修改稿)1——姑苏伽蓝记吴中区之九

标签:
文化姑苏伽蓝吴中区石公山寺 |
分类: 苏州夜话 |
石公山寺记(修改稿)1
——姑苏伽蓝记吴中区之九
我楚狂人
石公山在洞庭太湖中最大的岛屿西山岛的最东南端,也是从太湖大桥进岛的公路最远端,据说因山前有巨石状如老翁而得名。炸山取石,当年奇石“石公石媪”已经再也看不见了。石公山似一个尖端直插湖中,三面环水,湖山相映,风景绝佳。登山顶,晴日可见东山岛的陆巷古渡口。这里自古就是东西山之间的水上通道,如今还有汽艇往来其间。
单说石公山的体量,实在是一座袖珍的山,海拔仅仅49.8米,只是一个小邱邱。但是,山虽极小,却多巨岩绝壁,竟然叫人心中油然产生“雄奇”二字。你看:刀削一般的绝壁上来鹤亭振翅欲飞,斧劈一般的一线天叫人心旌摇动,更不说雄伟的云梯石和大气磅礴的明月坡了。小山而多巨岩,这就是石公山叫人啧啧称奇的地方。这就叫人不由自主想起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山了。
石公山何时开始成为旅游胜地的?已不可考。只知道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这里沉吟低回。在这里留下自己足迹的文人雅士不胜枚举,其中就有唐末的陆龟蒙、皮日休,宋代的李弥大、范成大,明代的高启、王鏊、唐寅,清代的俞樾,近代的民国元老李根源也多次登临此山。这些名人在此山留下了诸多诗词歌赋刻石记游,让这座小山平添了诸多人文气息。明朝诗文大家公安派首领袁宏道云:“西洞庭之山,高为缥缈,怪为石公,丹梯翠屏,此石之胜地。”清人沈盼曰:“太湖七十二峰,名者八九。包山之胜数十,石公最著。”由此看,历来石公山就被视为西山景色最佳处。
石公山,与同样小山大寺的虎丘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各座佛殿散落在湖光山色之间。
进山公山山门,循右手,转过一个山脚,太湖湖光扑面而来。前面山道分两叉,一条贴近水面,水榭临水,廊道蜿蜒,水面芦苇丛丛,鸥鹭翔集;一条山道贴着山脚,怪石嶙峋,山上亭阁飞檐灵动,如振翅欲飞。
循山脚山道前行不远就是归云洞。归云洞是断崖下的一个裂缝洞,由地壳变化时岩层挤压而成,与溶洞不一样。据说旧时洞口有奇石如彩云归来而得名,今不可见。归云洞洞口略呈长方形,洞口上方有“归云洞”三个厚重的行楷大字,是明代人严瀓所书。洞中有送子观音石像一尊,2米多高,就山石原形雕琢而成,形象生动。这就是石公山的观音殿了。洞壁多有摩崖石刻,其中有一方小字行楷是尤侗的墨宝。尤侗是个明清之际的大才子。尤侗(1618年-1704年)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皇帝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于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分撰列传300余篇、《艺文志》5卷,二十二年告老归家。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得晋官号为侍讲,享年八十七岁。侗天才富赡,诗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脍炙人口。著述颇丰,有《西堂全集》传世。可惜此石刻保护不善,已经漫漶难以辨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