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院、寺、丛林、十方丛林——姑苏伽蓝记古城区后记

标签:
文化姑苏伽蓝古城区后记 |
分类: 苏州夜话 |
庵、院、寺、丛林、十方丛林
——姑苏伽蓝记古城区后记
我楚狂人
往日说起佛寺,或名庵,或名院,或名寺,有时还称之为梵宫、丛林,初以为并无多少区别。这次整理《姑苏伽蓝记》才发现这里是有区别的。现在笔者根据整理的经过,把自己的认识表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庵
纵观姑苏伽蓝,以“庵”命名者为多。苏州人以往的概念,以为“庵”就是“尼庵”,也就是比丘尼修行的道场。其实不然。其中固然有尼庵,如文山寺前身之一的潮音庵。但是也有比丘僧修行的道场,如顾炎武先生著《复庵记》,顾先生的友人范养民筑庐西岳华山,就是比丘僧。同样的,比丘尼修行之道场也可以命名为“寺”,如文山寺。其实,“庵”应该是“小庙”,也就是规模比较小的佛寺。但是,庵尽管小,却是独立的小庙。
院
佛殿中以“院”命名者不在少数。我在记载报国寺时有这样的文字:“报国寺始建于宋代咸淳年间,原址在文庙西,即今新市路上“植园”所在,名‘报国禅院’。……
明初禅院录开元寺,景泰天顺年间僧志学请於朝廷改院为寺,遂成丛林。……万历末僧慧如苦行重兴,茂林继之,为净土宗丛林,受法三千余人,受戒万余人,饭僧数十万人,是为报国寺最盛时期。”
“院”又称“下院”、“别院”、“子院”,上面的材料是说报国寺原为开元寺下院。同样的,定慧寺原为双塔寺“子院”,独立后始得名“定慧寺”。也就是说,所谓“院”,不是独立的佛寺,它是有上级机构的,这个上级机构就是“寺”。如前所述,“报国寺”就是从“报国禅院”升格的。
寺
规模较大,地位较高的梵宫方能称“寺”。如寒山寺、戒幢律寺、虎丘山寺等等。寺一般都有明确的佛教宗派归属,如戒幢律寺为律宗,寒山寺为禅宗,灵岩山寺为净土宗。寺可以有下属下院,或许有些下院就是依托大寺才能解决生计。所以越是大寺名刹也就越多下院。有些下院甚至距离本寺很远,如苏州胥门城外虎啸塘岸的放生池,就是灵岩山寺的下院。两者相距要二十多里路了。
寺的组织建制就比较健全了,如有方丈、主持、知客之类名号,而院一般也就是“院主”管事。
丛林
“寺”方能称“丛林”。见前所引报国寺资料可见。
资料记载:丛林,是梵语Vindhga Vana(贫婆那)的意译,为众僧和合同学安居的道场。又名檀林。丛林的真义,大智度论说:“僧伽秦言众,众多比丘和合一处,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如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祖庭事苑说:“梵语贫婆那,此云丛林。”又大庄严论说:“如是众僧乃是胜智丛林,一切诸善行运集在其中,…祖师居之以今禅庭称为丛林。”
按《君友会佛教经典丛林篇》记载,我国丛林之开创,始自唐百丈怀海,其开创之年代虽然不明,但其古清规成于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及至宋代以降,诸家效尤,设了种种规范。自梁至唐大约二百八十余年,禅匠大都住于律寺,未有独立的丛林,及至百丈怀海时始创丛林。丛林普通分为法门丛林与十方丛林二种。后者的优点在于真正做到选贤与能的目标,较具开放性。以住持为例,如本山无适当人选,可向他山礼聘。
古人设丛林的用意,新华严经第十四净行品说:“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禅林宝训音义也说:“丛林乃众僧所止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草不乱生曰丛,木不乱长曰林,言其内有规矩法度。”
由上述资料可知,“丛林”本来应该是后世“佛学院”的模式,后来就泛指僧众聚合之所,这样与大寺的意思就合一了。
十方丛林
丛林之一种,也就是不拘泥本寺传承,广揽天下英才的丛林。见上面有关丛林的资料。
我生也有涯,学也无涯。就这样几个寺名,原来也有学问。
以上理解确否,请识者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