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阊门内街坊:下塘街4泰伯庙

(2015-10-09 07:31:22)
标签:

文化

金阊门旧事

下塘街

泰伯庙

分类: 往事如烟

阊门内街坊:下塘街4

——金阊门旧事之十二

我楚狂人

二、下塘街的古建3

泰伯庙

大家都知道,五峰园弄以西不远,下塘街上有个小菜场,菜场口有一通石坊,用纸巾石灰涂抹,上面写道“庙桥菜场”。这里就是泰伯庙。这通石坊就是著名的至德坊,这座正对石坊的小桥就是庙桥,全称泰伯庙桥。附近的人就简单把这里叫做“庙桥头”。现在这里已经把菜场搬走,石坊、大门、大殿整修一新。据说还有更大规模的整修计划,拭目以待。

2014年下半年,我与苏州大学王家伦教授等几位朋友搞了一本《泰伯诗咏赏析》,2015年初已经拿到新书了。此期间我对泰伯庙进行了一些考证与思考,愿与大家分享。

泰伯姬姓。周太王古公亶父生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名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昌从小就聪明异常,颇有王者风范,深得祖父宠爱,古公亶父颇有将之当做继承人的意向。泰伯和仲雍知道了父亲的心事后,“三让王位”。来到了“荆蛮”,“断发文身”,建了一个新国家,国号句吴。也就是说,泰伯、仲雍就是吴文化的开拓者。

孔子赞叹说: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论语?泰伯第八》)孔子的话就是泰伯被尊为“至德”的由来,也是文字上第一次见到的“三让”。而最早以史实记载泰伯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中把《吴世家》列为《世家第一》,理由就是立国的泰伯是“周之长宗”。清康熙帝、乾隆帝拜祭泰伯庙,并留下诗文,康熙帝题词“至德无名”,这就是至德坊上的内容。

苏州的太伯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由吴郡太守糜豹创建,此庙原址在“阊门以西”,经考证,具体地址在大约今天的广济桥、上津桥南侧,近时拆掉的三乐湾一带。五代时吴越国钱氏为避战火,移庙至今址,即阊门内下塘街。也就是到了“阊门以东”了。所以杜甫《壮游》诗写到的泰伯庙还在阊门外,至于诗中说到的“阊门北”,方位有些问题。

从前人留下的诗文来看,泰伯庙应该规模宏大。诗中说道门厅气象恢弘,神像庄严肃穆,有池沼园林之胜,可供文人雅士雅集。有馆舍,可供游人歇息。诗文告诉我们,这里长时间是苏州士大夫迎送亲友的首选之地。我们发现的泰伯庙送别诗最早的是唐代,最晚的是清代。

从唐人刘景复留下的传奇小说和长诗来看,泰伯庙的春季庙会极其热闹,更有绘制“胡琴(我以为实际上就是琵琶)婢胜儿”以娱神的独特习俗。描写的场面比后世的“轧神仙”还热闹。而元朝人宋无的诗歌告诉我们,这样的庙会,这样的习俗到元末还在。

江南曾经唐代狄仁杰、清代汤斌两次大规模“禁毁淫祀”,但是泰伯庙和季子祠是受到明令保护的。但是从诗文中看,清代后期泰伯庙已经渐渐冷落,原因待考。

我们幼时,泰伯庙已经荒芜,印象中就是一个杂乱的菜场。近时重修泰伯庙,让吴文化的传承有了最好的载体。盛事一件啊。

最近听说,下塘街西段要整体保护性改造,不知想改成什么样子。看吧。

阊门内街坊:下塘街4泰伯庙
整修前的至德坊,下同。
阊门内街坊:下塘街4泰伯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