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崛起之谜8
(2015-08-09 07:09:13)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努尔哈赤萨尔浒之战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建州崛起之谜8
——清史札记之一
我楚狂人
二、努尔哈赤其人其事7
3.七大恨告天与决定命运的萨尔浒大决战3
(2)决定命运的萨尔浒之战2
战争评析:
其一,兵力分析
明军杨镐所部,各地援军8—9万,朝鲜军及叶赫部各1万多,加上东北原驻守军,实际军力10多万,号称二十万。
后金军号称10万,实际作战部队也就4万多人。
明军是后金军的两到三倍。
其二,将领
明军统帅杨镐,杨镐(?-1629),字京甫,号风筠,商丘(今河南商丘)人。万历进士。杨镐文官,但是长期出入行伍,对军务熟悉。且长期任职辽东,熟悉东北战事,应该说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四路出击军的主要统兵将领为主攻南路总指挥山海关总兵杜松、东路策应辽阳总兵刘铤、北路策应开原总兵马林、总机动部队辽东总兵李如柏。
杜松(?—1619)字来清,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徙陕西延安卫,万历间由舍人从军,累功为宁夏守备。二十二年(1594),迁廷绥参将。三十三年擢署都督佥事,镇廷绥。明年,改镇蓟州(今天津蓟县)。三十六年,代李成梁镇辽东,出师无获,士马多丧,为朝臣所劾,勒归乡里。四十三年,以轻骑败“套寇”,复叙用。四十五年,以蓟、辽多事,特设总兵镇山海关,以他为首任。四十六年,奉诏援辽阳(今辽宁辽阳)。杜松也算是惯于战阵的宿将了,能够取代李成梁镇守辽东,也不是等闲人物。
刘铤(1560—1619)字省吾,南昌人,是膂力称著的四川总兵刘显(原姓“龚”)的儿子,外号人称“刘大刀”,根据夸大了的描写,他所用的镔铁大刀重120斤,可以在马上“轮转如飞”。这是历史上记载的最重的兵器。
史料记载“勇敢有父风,”每遇敌提刀陷阵,军中号曰刘大刀。以功累官四川总兵,讨杨应龙进左都督。同杨镐出辽东时为辽阳总兵。于诸将中最骁勇,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天启初赠少保,祠曰表忠。有这样的故事,刘铤“勇力绝伦,无锡秦灯,力举千斤,闻滁州武状元陈锡多力,往与之角,将柏木八仙抬列十六盏、果盒悉具,设酒二爵。秦灯只手握案足,能举而不能行。陈锡则能行,力较大矣,然仅数步而止耳。惟刘铤绕庭三匝,而爵盏如故,其力更有独绝者。”一代名将,一时之选。
马林(?-1619年),河北蔚州人,明朝名将马芳次子,“雅好文学,能诗,工书,交游多名士”, 以父荫升总兵。与刘铤同为将门之后,风格迥异,似乎不是一个战将的人选。
李如柏(1553年-1620年),字子贞,号肖城。,辽东铁岭卫人,是名将李成梁之子,抗倭名将李如松之弟,官拜辽东总兵,习知辽中情事。李氏世代将门,久居辽东,也是一个合格人选。
这样看起来,似乎也就是马林稍弱,但是也不是不能打仗的人。
反观后金军,其统帅是连续征战近四十年的努尔哈赤,“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领兵将领都是努尔哈赤起家的老班底和他已经成长起来的子侄,如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似乎凝聚力更强。
其三,战争策略
明军主帅杨镐原不准备打仗,以和议安抚为主要方略。一年之后才不得不战。明军采用的是分兵合击的战略,这在当时态势没用错。但是,分兵合击首先是要用对主攻手。其实,四总兵中最合适担任主攻的人选无疑是战无不胜的名将刘铤。但是,刘铤与这位文官统帅向来不和。杨镐用唯一不是将门之后的杜松,这事看出了无奈。看来这些将门之后对这位履历平平的文官统帅并不买账。而从履历看,杜松就是一个喜欢行险的将领。后来杜松冒险轻进,成了全军崩溃的开端。其次,分兵合击,必须解决联络工作,情报沟通。事实上,也就是因为刘铤不知道杜松战败的消息,被后金军诱进,落入陷阱而全军覆没。杨镐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就不是一个优秀统帅。
后金军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策略,这在军力稍弱一方无疑是最妥当的策略。努尔哈赤选准了首攻单兵突进的杜松,并干脆利落地消灭之;接着又转身消灭最弱的马林军,解决后顾之忧;然后集中力量合围最强悍的刘铤军,竭尽全力击杀刘铤,震慑了明军,所以李如柏军就不得不退。整个部署不得不叫人赞叹。
如果主攻的是刘铤,历史将会怎样写?
其四,战争的历史影响
这是努尔哈赤的生死战。萨尔浒大战后金大获全胜,努尔哈赤的崛起已经无法遏制了。历史的机遇稍纵即逝,努尔哈赤抓住了,明朝没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