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诗咏赏析选读之十七兵后过季子祠
(2015-03-16 07:55:10)
标签:
文化泰伯诗咏赏析兵后过季子祠谢应芳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泰伯诗咏赏析选读之十七
兵后过季子祠
【元】谢应芳
延陵采地荒榛棘,延陵遗庙成瓦砾;延陵野老归吊古,独立斜阳长太息。尘埃野马纷满眼,城郭人民总非昔。
共惟泰伯吴鼻祖,三让髙风冠千古。周衰列国俱战争,卓尔云仍踵遐武。去国躬耕江上田,曰附子臧非浪语。天伦义重情所锺,屹立狂澜见孤柱。此义孰可比,采薇西山孤竹子;此情知者谁,获麟老笔十字碑。
徳音寥寥二千载,陵谷几番经变改。江南近代淫祠多,梁公不作可奈何。呜呼祠堂之毁还可屋,礼让风衰较难复。汉家兄弟歌布粟,唐家兄弟相屠戮。
何当大化一转毂,于变浇漓作醇俗。九州八荒春穆穆,泰伯延陵断弦续。芳也未死当刮目。
(《元诗选》二集卷二十八)
【赏析】
谢应芳(1296—1392),字子兰,号龟巢,元末明初常州武进(今江苏常州武进区)人。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集》等。
谢应芳的长篇歌行《兵后过季子祠》是一首乱世挽歌。全诗长达三十一句,七言、九言、五言间杂,末句以单句作结更显戛戛不群。全诗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层:
开首六句至“总非昔”,直接切入主题,写战后季子祠的荒凉。榛莽丛生,瓦砾成堆,作者独立斜阳,叹息人事全非。作者是武进人,季子庙就在武进,也就是在季子的旧封地延陵。亲眼见前贤祠堂荒芜,悲从中来。
第二层十二句至“十字碑”,赞美季札的高风大义。说只有吴祖泰伯才与他一样有冠绝千古的让国高风,春秋时征战不休,只有他卓尔不群追寻先贤的足迹。躬耕江上,终身不入吴城,说他如子臧守节绝非虚言。重情重义,是道义上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这种高义,只有采薇的伯夷叔齐可以相比,这种心情,只有书写十字碑的孔子才能理解。“获麟”,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据传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不久孔子去世,所以,麒麟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此层末四句,用五七言错杂,感慨味更浓。
第三层八句至“相屠戮”,写季子庙荒废还在其次,世风不古才叫人忧心。他说,千古以来,季子庙几次兴废,江南淫祠,梁公禁毁。庙宇毁了可以重建,人心坏了难以修复。汉朝兄弟和睦,唐代兄弟相争就因为这个。这两句可以商榷。狄仁杰曾封为梁国公,所以后世称其为“狄梁公”。据记载,狄仁杰毁江南淫祠,但是明令保护季子庙。汉家也多有兄弟相争,如吴楚七国之乱。这里有点不讲究了。
最后五句,是呼唤季子高风归来。极其感慨。
谢应芳这首长篇歌行,激情洋溢,感情饱满。是发自内心的呼唤。
(张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