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泰伯庙送别
(2014-10-11 07:39:47)
标签:
文化苏州泰伯庙明朝送别 |
分类: 学术争鸣 |
明朝的泰伯庙送别
我楚狂人
近日偶读前人咏泰伯诗,忽然发现这样的痕迹:明朝的苏州文人喜欢在泰伯庙送别朋友。请看下面的诗题:《赋得泰伯庙送郑同夫归豫章》,这是元末明初昆山诗人袁华的作品;《赋得泰伯庙送倪元镇》,这是明初著名松江诗人袁凯的作品;《赋泰伯祠送李舍人》,这是明朝苏州诗人藏书家史鉴的作品;《赋得泰伯祠送龙致仁佥事》,是明朝诗人边贡的作品……
翻检旧书,唐宋人写泰伯庙,大多写的是泰伯庙的宏伟,泰伯的让国高义,从未有关于在此送别友人的记载。元朝前期人写泰伯庙大多写到泰伯庙的冷清,甚至荒凉,这与宋元战争中苏州屡遭兵火的史实是吻合的。但是从明朝初年开始,就批量出现泰伯庙送别的诗作。也就是说在当时苏州文人中,泰伯庙送别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古时交通不便,出门远行是大事,送别也就是很重要的事情。哪像今天,有人整天拖着拉杆箱走东闯西,乘飞机周游列国。如果今人也像古人那样伤离别,就送别就来不及了,还来得及做其他事?但是古人不同,于是演绎出不少送别诗的名篇来。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有些地方还形成的独特的“送别文化区”,如长安的灞桥,折柳相赠,以示留恋。正如李白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更多的地方“送别文化区”在长亭,场景正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也就是柳永词中所云:“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近人演绎的歌曲唱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就是送别文化的继承。
苏州也有长亭,就在苏州往西临近浒关镇的大运河边。前些年听说苏州长亭塌掉了,又听说最近修复。奇怪的是,浒关长亭送别的诗篇见得不多,不知是不是我孤陋寡闻。莫非苏州人与长安人一样,有特定的“送别文化区”,而且这个“送别文化区”就在阊门内的泰伯庙?如此集中出现泰伯庙送别诗绝非偶然,我看有这种可能性。
如果在明代真有那么多文人雅士在泰伯庙雅集送别,诗歌酬答。这无疑是苏州地方文化的一个特色,而且我们可以从中探知古人的一些习俗,一些志趣。那么我们今天可以借泰伯庙修整之机,把这一独特的地方文化展示出来。这或许也是苏州文脉的组成部分。
我们至少可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泰伯庙送别起自何时?何人最早在此送别?
泰伯庙送别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包括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泰伯庙送别有没有仪式流程?如果有,又是怎样的?
有没有发生重大影响的送别事件?
泰伯庙送别何时结束了?原因是什么?
……
抛砖引玉啊。我希望有更多发现,也希望有同好者关心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