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逛琉璃厂——1995北京之十三
(2014-10-04 07:03:26)
标签:
旅游1995北京琉璃厂荣宝斋 |
分类: 天南地北 |
闲逛琉璃厂
——1995北京之十三
我楚狂人
北京琉璃厂,北京最负盛名的文化街。闻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厂文化街,位于现在北京的和平门外,西至宣武区的南北柳巷,东至宣武区的延寿寺街,全长约800米。琉璃厂得名是因为元朝在这里开设官窑,烧制琉璃。明成祖营建皇城内城,扩大官窑,这里是朝廷工部五大窑厂之一。清嘉庆三十二年扩建外城,这里成了城区,窑厂自然搬迁,新址在门头沟的琉璃渠村。琉璃工厂搬走了,但是地名留下了,还叫琉璃厂。北京人称之为“厂甸”。
清嘉庆后期开始,各地进京参加科举的举子多集中居住于此,这样精明的商贾自然就在这里经营笔墨纸砚,开设书店了。这就是今天的“考试经济”了。至于逐渐开起来的字画古玩店,自然是迎合有几个闲钱的举子的附庸风雅的性情。就这样,琉璃厂文化街形成了。
清末,在原琉璃厂厂址上修建了师范学堂,这就是现在的北京师大附中的前身。在原厂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园,成为了琉璃厂集市的中心,也是后来厂甸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1927年,又建了和平门,修了新华街。从此,琉璃厂文化街分成了如今的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
清后期至民国年间,琉璃厂俨然北京的文化中心。多少文化名人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如清末民初的著名书画家陆润庠、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都是荣宝斋的常客,又有人说鲁迅特别喜欢逛琉璃厂,据说先后去了四百多次。还说一些名人喜欢在这里淘古董,说是开国初期的副委员长沈钧儒先生镇纸就是厂甸荣宝斋淘来的。这样的趣闻轶事平添了琉璃厂的雅趣。
漫步琉璃厂,满眼都是老店、名店。琉璃厂的老店如槐荫山房、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哪一家不是名闻遐迩。这里还有中国最著名的书店,有中国最具声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
要说名店老店,琉璃厂的代表就是荣宝斋。有人甚至夸张地说是荣宝斋带起了琉璃厂的声誉。荣宝斋的前身是创建于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松竹斋”,光绪年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我们苏州的晚清状元陆润庠题写了“荣宝斋”的店名。门首还有两块门额,一为徐悲鸿手书,一为郭沫若手书。荣宝斋主营文房四宝,兼营古董文物,还代理书画篆刻的展览代销,以及水印木刻印刷业。其实前面说的那些书画家都是来寄售自己的作品的。一登荣宝斋寄售,身价百倍。
我们在荣宝斋见到了三尺多高的鸡血石、双人床一般大的端砚,以及其他罕见宝物,开了眼界了。我们还见到许多名人字画,如李可染、李苦禅的作品,就这样随意地挂着。
琉璃厂的古玩集市很出名,但是我们没有机会见到。
穷教师进琉璃厂,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满眼都是新鲜。什么也买不起,让眼睛解解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