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三陵随记1——1995北京之十

(2014-09-28 07:46:52)
标签:

旅游

1995北京

十三陵

长陵

分类: 天南地北

十三陵随记1

——1995北京之十

我楚狂人

到八达岭长城的那天,我们先安排途径明十三陵,在十三陵走马观花一番。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天寿山南麓,距京城约50公里,总面积120多平方公里,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自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五月始营建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入葬思陵止,前后历230多年。这里有13座帝王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监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明朝共十六帝,第一代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紫金山,第二代建文帝生死下落不明,第七帝朱祁钰,经其兄英宗复辟,夺门之变”,英宗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捣毁,而以礼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其余十三帝均安葬于此。而最后的亡国之君崇祯帝的思陵则是清顺治为他修建的,以示对前明的优待。十三陵建造时间先后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其中最出名的要数长陵和定陵,因为长陵规模最大,是地面建筑开放旅游的区域,而定陵的地宫已经打开,参观地宫就是在定陵。

我们那天走马观花,也就是去了定陵。定陵进地宫要另外买票,不少人又放弃了,真不知怎么想的。

进十三陵景区首先是神路。神路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进陵区必经神路。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神道也称陵道,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长陵,原专为长陵而筑,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该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公里,蔚为壮观。

神路石牌坊建于1540(明嘉靖十九年),五楹、六柱、十一楼,通体汉白玉,额头和柱石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结构恢宏,雕刻精美,是明代石雕精品。大红门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分三洞,又名大宫门,是为陵园的正门。大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碑亭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该碑碑文作于1425(洪熙元年),碑石却是1435(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阴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十三韵》。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清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犼。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 (石人又称翁仲)。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规制完全与南京明孝陵一致。

龙凤门正式名称叫棂星门。由四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中央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该门又称火焰牌坊。龙凤门西北侧,原建有行宫,是帝后祭陵时的歇息之处。

十三陵随记1——1995北京之十

十三陵随记1——1995北京之十

十三陵随记1——1995北京之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