葑山记

标签:
旅游苏州东山葑山路振飞 |
分类: 姑苏风光 |
葑山记
——吴中名山记之三十四
我楚狂人
葑山,因明朝万历年间山上筑石龙头镇妖而又名龙头山。现在知道龙头山的多,知道原名葑山的少。葑山极小,是俞坞一支余脉沿九条山脊伸向滨湖小小突起,海拔仅30.5米,古时被称为“太湖龙珠”。民间传说,南宋时宋高宗南渡经太湖龙头山,因风涛不可航,祀祷神灵保护而脱险,故称“葑山”。这种说法不可靠,因为“葑”不是“封”,“葑”是古汉字,念作fēng或fèng。《康熙字典》中解释为府容切,音封;菜名。在胡三省注中解释为:按葑音封,菜也,亦谓之蔓菁(案:北方人或称“大头菜”,实为白萝卜)。江东葑田,乃是葑泥,其深有没牛者,此田又不产菰根。苏州有古城门葑门,就是用的“葑田”这个意思。“葑田”就是今天说的“湿地”。葑山恐怕也是因小山处湿地而得名。
葑山虽小,古迹甚多。清代的《太湖备考》中记载,东山明代古迹有“葑山禅寺”,2005年由东山镇政府及民间投资近百万元修复。葑山寺有十二生肖石、路公祠、蛇王殿等明清建筑及古炮台、千年石龟、石龙头等古迹。路公祠祭祀的是明末遗臣路振飞。明末遗臣右都御史路振飞葬母东山时,值湖寇犯境,率众御寇有功,故其逝后,山人在葑山寺旁见建祠以祀之,称为路文振公祠。祠内有诉月楼一座。楼名取自路文振游太湖时所作诗句“中藏万顷愁,欲诉湖心月”之意。现祠内存碑5块,《明路文振公传》、《路文振公简史》、《清道光十七年重修葑山寺路文振公祠记》、《清光绪五年路文振公墓道记》、《修路文振公墓》等。
“葑山禅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初名真武行宫,应该是道观。真武行宫旁有伍大夫祠堂,祭祀伍子胥。明末改为葑山寺、葑山禅院,那就是梵宫了。古寺在“文革”中尽毁。此次修复的葑山禅寺,恢复了前殿供奉的雷公菩萨、闪电娘娘、风师、云师、雨师等诸神,后殿供奉了真武大帝,这些都是道教众神,也算是不忘本吧。中国民间的宗教真的很不讲究。我看不该叫做“禅寺”的,还是道观。同时恢复的还有葑山芰荷、葑山探梅、星宿殿、蛇王殿、古炮台、古石龙、诉月楼等旧日景观。
“葑山芰荷”亦是旧时东山十景之一。龙头山下是连绵不断的荷花塘,每逢荷花盛期,葑山湖荡内,芰荷数十里,一望无际,万绿丛中嵌着点点粉白淡红,婀娜多姿的荷花,如绿玉般的莲蓬,相映成趣。
葑山探梅是旧时东山的盛事。明清时,这里广植梅花百多亩,以红梅、白梅为主。初春时节,葑山上下梅树逶迤数里,梅花竞开,暗香浮动,浩瀚如海,蔚为壮观。上个世纪末,龙头山还从日本大山汀引进了百多株观赏梅——南高梅,是梅花中的优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