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洋山记

标签:
旅游苏州渔洋山景色 |
分类: 姑苏风光 |
渔洋山记
——吴中名山记之二十
我楚狂人
渔洋山,东接胥口古镇,北连光福景区邓尉、玄墓、大小贡山,南望东洞庭山,扼太湖大桥联通西洞庭山。渔洋山主峰海拔171米,在苏州诸峰普遍稍低矮的情况下,算得较高的山,雄踞太湖之滨更显其高大。从空中看,渔洋山形如半岛,插入太湖的万顷碧波之中,如巨大的鳌首。按照这样的山形,可以叫做“屿”,如苏州上方山的茶磨屿;也可以叫做“矶”,如长江边的采石矶、燕子矶。但是渔洋山山体颇大,还是叫做“山”。由于建造环太湖观光公路,渔洋山插入湖心的山脚已经炸掉,成了公路的一部分。如果当年就想开发渔洋山旅游,是应该打一个隧道的,毕竟山脚插入太湖是一个极好的观光点。但是当时渔洋山也就是一座荒山,炸掉山脚也没有人感到可惜。
现在的渔洋山由渔洋、法华、钵盂、黄茅诸山以及姚家岭、谢家岭、马公山、野猫涧、昙花坞、法华坞、清华坞等组成,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
渔洋山由何得名,查不出来,只知道渔洋山的历史已经很是久远,相传大禹治水时期,就有防风氏部落首领汪芒葬在渔洋山麓的记载。都知道防风氏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部落,其首领还是被大禹借故杀死在会稽山,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这位汪芒?现在汪芒的墓葬无存。元朝大书法家董其昌的墓葬在渔洋山麓,至今尚存,是原先的吴县县级文物。
渔洋山真正名声大噪是在清代初年,当时的文坛领袖、“神韵说”的代表作家王士祯游宦苏州,酷爱渔洋山湖光山色,筑别墅山上,因自号“渔洋山人”。山东人王士祯在苏州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的渔洋山人的号却用了一辈子,而且他也以“王渔洋”这个名号名垂千古。一时间渔洋山成了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但是这些遗迹都找不到了。
渔洋山久已荒废,造了太湖大桥以后渔洋山的区位优势显现了出来,于是索道造起来了,宾馆造起来了,半山的别墅群也造起来了,湖边的游乐设施也造起来了。但是一直火不起来,都说这里的索道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2010年,渔洋山景区建设基本完工,“五一”前几天免费试开放我们去看了看。
现在上渔洋山,可以是坐观光电瓶车盘山公路上,往返10元。不贵。可以乘坐索道直达主峰渔洋阁。下山有几条路,一是电瓶车原路返回;二是顺盘山公路走下来,可以到主峰以外的景点看看;三是索道下;四是滑道下,这是苏州最长的滑道,年轻人可以体验一下。另外还有一条山间小道蜿蜒下,颇清幽。
现在的渔洋山景区有三大主题园区:生态佛教文化、太湖文化公社和户外健康拓展。有三大主体建筑:渔洋阁、烟雨楼、四面观音金殿。
渔洋阁在主峰峰顶,山顶之上建起崇楼高阁,颇有气势。渔洋阁五层,总高27.1米,整体建筑外形类宝塔,正在渔洋山主峰之巅,取意独占鳌头。渔洋阁各层都放置了主题作品。一层为玉鳌神像与金玉踏鳌观音,这里又是苏州集中展示“状元文化”的所在;二楼是大厅;三层为我国最大的整幅漆雕作品《洞庭两山图》,长7.5米,高1.8米;四层为至今为止景德镇烧制的最大瓷板画《渔洋诗韵》和9幅传统石刻作品《渔洋山传奇图》;五层为金饰玉铺的金玉钟楼。
苏州吴中景点喜欢在山顶造阁,如林屋山、莫厘峰都有类似建筑,但是大多粗糙,唯渔洋阁极尽精致奢华之能事。
渔洋阁在渔洋山最高处,这里是凭高视远的极佳处。晴天登渔洋阁,太湖万顷碧波奔来眼底,白云缕缕,风帆点点,景色如画;大小诸岛,星罗棋布,云霞明灭,气象万千。更有太湖大桥贯通叶山、长沙、西洞庭诸岛,如彩练舞空。这里是观赏太湖湖景的绝佳地点。此刻,你会明白王渔洋为什么会醉心渔洋山了。
渔洋山的文化遗存不少,除了前面所说的董其昌墓之外,还有四面观音殿、法华寺、昙花庵、郑旦(与西施齐名的越国美女)墓等。尤其是四面观音像,据说还是始建于南朝梁代的,那就是1500多年历史了。恐怕靠不住。
渔洋山还拥有湖荡、山坞、岛屿、溪水、森林、古井、清泉、奇石、珍稀动物等多种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很丰富啊。现在到渔洋山极为方便,从中心城区初乘坐58、69路公交都可以直达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