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山记

标签:
旅游苏州胥山姑苏山 |
分类: 姑苏风光 |
胥山记
——吴中名山记之十九
我楚狂人
有关记载云:胥山又名庙诸山、仆射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四十里,太湖东岸胥口之南。《史记•伍子胥列传》所载:“……吴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憐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史记•伍子胥列传》的观点是胥山因伍子胥而得名。但是,也有不同观点,有人以为:“姑苏山,本名故胥山,盖胥者舜臣名,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吴,故名山为故胥。历代音转而为姑苏、姑余。”
根据现在流传的有关大禹江南治水的传说,这在当时是一场人类与自然的惨烈的决战。“胥”的功绩与昆山巴城的“巴解”的功绩相仿佛。再说,“胥”作为人名,在上古也非少见,并非子胥专有。如稍早于伍子胥的时代,晋文公就有臣子名“胥臣”。
我本来就在怀疑,伍子胥建阖闾大城,辟胥门,凿胥江,动辄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作为一个臣子,未免太过出格了。如果是假借古人名字,又与自己的名字相合,就可以理解了。
问题在于,现在胥山到底是那座山,又搞不清了。这情况与香山差不多,今天胥口附近并没有叫做胥山的小山。如果按照乡人所说,清明山下的胥王庙是在原址重建的话,那么清明山就是胥山了。胥口东西两座山,西面是香山嘴,东面就是清明山。只能存此一说而已。
在姑苏山众多猜想中,胥山是被说得最多的。基本上的说法是这样的:姑苏山,本名故胥山,盖胥者舜臣名,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吴,故名山为故胥。历代音转而为姑苏、姑余。因之,姑苏台,又名姑胥台,简称为苏台、胥台。后来山又因台得名,亦有称山为胥台山者。从吴语的音韵来说这种说法无疑是最顺理成章的。但是我有怀疑,那是因为胥山的位置。但是姑苏台是吴国重要的政治中心。东汉袁康、吴平所著《越绝书》载,阖闾“秋冬治城中,春夏治姑胥之台。”也就是说姑苏台是吴国的夏宫。又有众多记载:“胥门外有九曲路,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中闚百姓。”那么姑苏台建在太湖边胥江口就不合适了。吴国的主要敌国是楚和越,尤其是越国连年征战不休。而越国进攻吴国的途径就是越过太湖进入越来溪,进胥江直攻阖闾大城。那么地处胥江口的胥山就是吴越之战的前哨阵地了。把夏宫安排在这样的险地显然不合情理。所以在《姑苏山考》中我不主张胥山就是姑苏山。
世易时移,历史留下的谜太多了。
附言:借用网友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