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穹窿山记5三、穹窿山与道教文化

(2014-06-07 06:44:58)
标签:

苏州

穹窿山

上真观

分类: 姑苏风光

穹窿山记5

——吴中名山记之十六

我楚狂人

三、穹窿山与道教文化

穹窿山是吴中道教名山,山中有上真观,是吴中著名道教宫观。穹窿山是著名洞天,相传神仙赤须子采石脂于此。左思《吴都赋》云:"赤须子蝉蜕而附丽。"赤须子,道教传说中的神仙。《文选》李善注引《列仙传》云:“赤须子,丰人也,秦穆公之主鱼吏也。数道丰界灾异水旱,十不失一。食柏实、石脂,绝谷。齿落更生,细发复出。后去之吴山。”前人也知道这种说法不可靠,因为赤须子本非吴人,故曰“附丽”。

据《穹窿山志》载,汉代初元年间,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上穹窿山修炼得道。山上曾修有茅君殿,留有"断碑"残迹。三茅真君是大名人,是不是到过穹窿山就不可知了。据说汉平帝时,始建道院。据《光福志》,宋天禧年间,真宗诏天复废业重建穹窿上真道院为观。“天复”为唐昭宗年号,这样可以看做是唐代穹窿山已有道观的一个证据。南宋时,敕平江(即苏州)西郊拓地八百亩创朝真观,穹窿山上真道院沈道祥为开山之祖。元末,殿宇遭火焚而毁。明初,穹窿山有上真观,殿宇颇多,香火极盛。清初顺治年间,穹窿山著名道士施道渊栖穹窿山茅君故宫,鸠材修茸殿堂,不数年,恢复建筑群体。施曾从王常月受戒,为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后改宗正一道,开创穹窿山支派,于是声名显赫,四方征请。事见《金盖心灯》。顺治十五年,敕赐上真院额,康熙初年又修筑上帝、三茅二殿及诸配殿,建井泉于山门。此后屡有增修。据《玄妙观志》载:清初顺治间,龙虎山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游访穹窿山,清廷赐额"上真观",并赐穹窿山道士施道渊号“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清顾诒禄《铁竹道人(施增渊道号)画像》云:"时吴中道院之盛,首推穹窿。郡城玄妙观,殿宇巍然。年久殿倾,太傅金文通公延请道渊主观复修。"可见当时穹窿山之盛已超过了玄妙观。 据说清朝末年,上真观殿堂轩阁,有房二千余间,分三十六房分管,有宫殿轩阁堂四十余座。如天妃宫、祖师殿、玉皇殿、三清殿、三元殿、三茅殿、关帝殿、纯阳殿(即吕祖殿)、雷齐殿、灵官殿、玄帝殿、文昌殿、太乙殿、神虎殿、星宿殿、神农殿、龙王殿、天将殿、送子殿、五土殿、花殿、东岳殿、四将殿、火樨殿、蛇王殿、乐王殿、财神殿、火神殿、三星殿、都土殿、如意轩、斗姆阁、魁星阁、华仙阁、七仙居、餐花居、吉禅房、养和堂等等。

民国时,穹窿山道教殿宇除关帝殿、龙王殿、吕祖殿、财神殿等外,其余均毁于大火,据穹窿山老法师姚卧松所述,抗日战争期间,穹窿山上真观尚有道士二十余人。文革时,上真观殿宇尽毁。

1978年后,苏州穹窿山道教复兴。1991年,上真观在原址上恢复重建。十多年来,先后建起了头山门、龙王殿、玉皇殿、三清殿、望湖亭等一批道教建筑和景点。目前,上真观有道士10多人。

明末清初的道士施道渊,是一个传奇人物,又名亮生,号铁竹道人,人称施大法师或施炼师。施增渊,苏州横塘人,出身贫寒,13岁上穹窿山为道人,尔后下山闯荡江湖,入李自成部下,旋为大顺朝枢密院工作。李自成部发生内讧,自相残杀,于是施亮生心灰意冷,复回穹窿山隐居,深居简出,修道养性,当时道观已处于衰败境地。有一天,清皇朝顺治皇叔裕亲王到苏州盘检太仓国帑银两返京,路过穹窿山麓,他带了两个随从登峰,到山顶一看,只见数间茅屋,进屋仅见一位道人正襟危坐,口中念念有词,已感此人非同一般。良久,皇叔终于认出是施法师,十多年不见,两人促膝交谈。不久,朝廷拨帑兴建,到康熙三年春已建成26殿及辅房楼阁数千间。穹窿山上真观自施法师在顺治年间扩建后,历经康熙、道光、同治几朝修建,规模空前,“双阙巍峨,琼宫璀璨,危楼杰阁耸插霄汉,遂使兹山名胜于吴中。”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有四次去了上真观,曾留诗赞曰:“震泽天连水,洞庭西复东,双眸望无尽,诸虑对宜空;三万六千顷,春风秋月中,五车禀精气,谁诏陆龟蒙。”此诗镌刻立碑于穹窿望湖亭中。

穹窿山记5三、穹窿山与道教文化

穹窿山记5三、穹窿山与道教文化

穹窿山记5三、穹窿山与道教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