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山记7六、虎丘的宗教文化和文人缘

标签:
苏州虎丘人文旅游 |
分类: 姑苏风光 |
虎丘山记7
——吴中名山记之一
我楚狂人
六、虎丘的宗教文化和文人缘
虎丘历史上是一座佛教名山,自东晋王珣、王珉舍宅为寺,佛教文化绵延千年。东晋著名高僧竺道生(355—434年)在北方传播“一阐提人皆得成佛”,遭到摈遣,后来到虎丘继续弘法,他提出了“顿悟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学说。南朝陈代和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山寺始建佛塔。此后,虎丘山寺更发展为一座规模宏伟的著名佛寺。唐初,为避太祖李虎讳,改名“武丘报恩寺”。中唐时,白居易守吴,修建虎丘佛寺,南宋时,高僧绍隆在虎丘山寺创禅宗临济宗“虎丘派”学说,绍隆因此被后人尊为临济十二祖,其影响至今不衰,日本禅宗四十六派中,出于绍隆流派的有三十六派。元、明、清各代,虎丘山寺屡有兴建,香火鼎盛,名播远扬,是吴地重要的佛教圣地。今“虎丘禅寺”匾额为清康熙皇帝御题。
虎丘还有多处道教遗存,历史上形成了前佛后道的格局,在后山构成了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到小武当、中和桥、石牌坊、真武殿、玉皇殿一组系列道观建筑。清嘉庆年间所建“二仙亭”内,勒有记载道教名人吕洞宾和陈抟在虎丘相遇对弈的石碑。养鹤涧因“清远道士养鹤于此”而得名。
虎丘山与文人有缘,历代名士如晋代顾恺之,六朝顾野王,唐代颜真卿、李白、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陆龟蒙、皮日休,宋代苏轼、米芾、绍隆,元代赵孟頫、倪瓒,明代王鏊、沈周、文徵明、唐寅、张岱、袁宏道,清代吴伟业、朱彝尊、洪钧、陆润庠等,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晋代王珣、王珉兄弟在虎丘营造别业又舍宅为寺,从此虎丘成为江南士大夫文化的土壤;唐代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曾任苏州刺史的大诗人,都在虎丘留下诗文,白居易开掘山塘河,修筑白堤即山塘街,虎丘与市区相连;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说虎丘是“含真藏古”;南朝顾野王赞虎丘是“抑巨丽之名山,信大吴之胜壤”;唐代李阳冰以篆体书题写了“生公讲台”……
1924年和1936年,黄宾虹、张善孖、张大千在参加雅集后,曾先后作过虎丘雅集图,现已成为苏州市图书馆的珍贵收藏品。
虎丘西南山麓有“虎丘十景”之一的西溪环翠,系唐代诗人陆龟蒙四十三世孙陆肇域在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所建,1860年毁于兵火。2003年6月重建。北宋理学家尹和靖寓居于虎丘后山。旧有三畏斋、尹和靖读书台,书台松影是“虎丘十景”之一,2004年重新修复。
明万历年间,长洲知县江盈科在平远堂旧址建五贤祠,纪念唐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苏州刺史和宋长洲令王禹偁及晚年常来苏州的苏轼。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正月,苏州大旱,唐寅和辞官归隐的大学士王鏊霞到干涸的剑池池底,发现阖闾墓门,官府要员也赶来查勘未果,在东侧崖壁留下两篇纪事。一为明正德七年长洲令吾翕等探墓的题记;一为同年正月十四日,唐寅、王鏊等人目睹阖闾墓门的经过,事后,王鏊写有《吊阖闾赋》,文徵明也赋诗一首记述此事。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春,邑人朱修庭与僧人云闲在虎丘寻得古憨憨泉,状元洪钧、词人郑文焯、文人彭南屏和文小坡,感于此泉水质优良,倡议于泉旁建拥翠山庄,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正式落成。
民国7年(1918年),著名学者金松岑与费仲深等文化名人联合发起集资,在拥翠山庄北、第三泉(陆羽井)南侧高地,植梅建阁,建造冷香阁。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自天京(南京)东下苏州,战火殃及虎丘。1863年,太平军曾虎丘附近修筑防御工事。除云岩塔及二山门断梁殿之外,古建筑大多毁坏。战后陆续重修了头山门、石观音殿、申公祠、三泉亭、致爽阁、可中亭。
建国后,1953年6月苏州市设立园林管理处,并组成园林古迹整修委员会,接管虎丘及其他园林名胜,进行管理和维修,逐步对虎丘全面修葺。1955年陆续新建了放鹤亭、涌泉亭、孙武亭,开通了环山河。1956年建造海涌桥,疏通第三泉,修整百步趋,重建花雨亭。1959年重建通幽轩、玉兰山房,整修了小武当、十八折和环山路。1966年到1967年“文革”中,虎丘整修和建设陷于停顿,受到了人为的破坏,石刻、佛像、匾额、楹联、书画损失严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起,虎丘进入恢复发展时期。
1980年重修小吴轩,整修冷香阁。1981年重修照墙及头山门。1980年至1982年在东山庙遗址、隆祖塔院遗址一带,新建了万景山庄。1982年在后山新建分翠亭、揽月榭。1989年,开始大规模对失修、破损的建筑、石刻、匾联逐步进行维修、保护和复原,重建了千顷云阁、五贤堂,以及周围种植享有“茶中王种”之誉白云茶树的“云在茶香”等景点。2003年起相继恢复了西溪环翠、书台松影,对宋代石观音殿遗址进行了保护。
虎丘的整修工作远没有结束。
虎丘一角
后山门
黄叶
后山
剑池摩崖石刻
第三泉
冷香阁前
致爽阁前
竹林曲径
拥翠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