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的操守
(2013-11-07 08:16:28)
标签:
士大夫操守徳与才杂谈 |
分类: 乱弹 |
士大夫的操守
——心防之三
我楚狂人
我国自古以来的士大夫都重视自己的操守。那么何为操守?“操”,是人的品行、德行。《楚辞·谬谏》:“夫何执操之不固。”注:“志也。”“守”,是个会意字;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守”本义是官吏的职责、职守。引申为遵守、奉行、坚持、保持之类意思。因此“操守”连起来的意思有两重1. 平素的品行志节。如《新唐书·裴度传》:“ 度退然纔中人,而神观迈爽,操守坚正,善占对。既有功,名震四夷。”《明史·刘宗周传》:“未有操守不谨,而遇事敢前,军士畏威者。”郑观应《盛世危言·银行下》:“一切应办事宜由股商中慎选一精明干练、操守廉洁之人综计出入。”
2.执持善行,固守志节。如宋苏轼《赐守尚书右丞胡宗愈辞恩命不允诏制》:“卿昔在谏垣,首开正论,出入滋久,操守不回。”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此说却是正理,如吾儒易箦、结缨之类,皆是平日讲贯得明、操守得安、涵养得熟,视生死如昼夜,故能如此不乱。”
士大夫阶层应该是操守的楷模,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历史上就有了用人重品行还是重才能这样的争议。汉初名臣陈平,智计百出,才华出众,但是欺兄盗嫂,人品低下,当时就是一个争议人物。但是汉高祖刘邦自己就是一个地痞流氓,陈平的这些劣迹在刘邦眼里不算什么,于是陈平得到了重用,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但是,汉初官场的厚黑之风也渐起,后世遂有“脏唐臭汉”的说法。而枭雄曹操干脆就明确了重才不重德的用人标准,魏晋官场糜烂,其始作俑者就是曹操。南北朝、五代这样的混乱时代自不待言,这种士大夫不重廉耻的风气直到宋代才真正得到了扭转,但是还是出了蔡京和秦桧这样的东西。官场重操守,太难!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士大夫是否重操守都看在眼里。于是各地有了表彰有操守的士大夫的乡贤祠。乡贤,就是同乡中的贤人。何谓贤人?简言之就是有操守。但是,我们现在却不建乡贤祠,而建造名人馆。所谓名人,唯一的标准就是有名。如最有名的莫过秦桧,所以都有人在抢秦桧的归属权。正如此,名节有亏的钱谦益得以入选苏州名人馆,堂皇皇与顾炎武并立。呜呼!
名气真的比操守重要吗?
当官当然要有才华,甚至有权谋,如归有光这样的迂夫子当不了官,还是做教育家的好。当时士大夫必须重操守,德才兼备,徳字当头。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