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口琴队·民乐队·民兵文工团

(2013-05-29 06:36:20)
标签:

七中

旧事

民兵文工团

教育

分类: 往事如烟

口琴队·民乐队·民兵文工团

——七中旧事之二十八

我楚狂人

进入高中,有了几个玩乐器的好朋友,就有了拉起一支乐队的想法。但是就是我们几个,周小明的笛子、老朱和我的二胡、陈永康的箫,还真撑不起一支乐队,何况陈永康的箫还不善合作。我们的乐队是在下一届陆伟元进校,以及郁振东等初中同学学了乐器之后成型的。高一时,我们拉起了一支口琴队,活动地点就在地板房(办公区)的学生会办公室。当时吹口琴的同学不少,也有的同学吹得不错,于是自带口琴,集中排练。

口琴队一成立,问题就来了。第一次集中,就发现,五花八门的口琴根本不能一起吹。口琴是定调的傻玩具,无法转调,于是第一步就是确定大家统一带的是最常见的c调口琴,欢迎重音口琴,但是必须也是c调的。接着又有问题,演奏水平不同,各人随意加花,一片混乱。于是又规定,分声部单音演奏,复音部分交给了一组重音口琴。口琴队是我们学生自己组织的第一个音乐社团,没有指导老师,由我担任指挥,负责排演活动。记得第一支排练的曲子是李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后来又有《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曲目。我们演出了,引发了学校里的口琴热。一时校园处处可闻口琴声。

我们几个朋友不能满足口琴队的活动,于是四处寻访,寻找玩民族乐器的同道,筹建民乐队。其实,那时玩乐器的同学真不多,所以我们名唤民乐队,但是并不排斥西洋乐器,如小提琴。(1)班的缪管育(绰号“老唐”唐吉可德的“唐”)会拉小提琴,可惜他只会死板地拉练习曲,根本不能演出,也不会与人合作。我们班的李维平会拉二胡,但是性格上又有点合不来。寻找伙伴真难。直到低一届的陆伟元、葛玮进校,我们总算拉起了民乐队,有了自己的曲目,开始了我们的小合奏演出,也承包了学校演出的伴奏任务。要知道,那时候是没有音响设备的,如果没有伴奏乐队,根本不能演出。我们的小乐队几乎为全校各个班级伴奏,只要来与我们联系,送上曲谱,我们来者不拒。我们除陆伟元外,全是野路子,自学的乐器,但是这也好,适应性强。到了后来我们几乎可以一拿到乐谱就能伴奏了。

在民乐队的基础上,学生会筹建了民兵文工团,名义上是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章志忠)负责,实际上就是我们几个乐队同学在负责。我们在全校选演员,负责导演,组织演出。记得当年排演了歌剧《江姐》的选场,演江姐的是我们班级的蒯玲玲同学(据说现在是虔诚的佛教徒)。一曲《红梅赞》唱响了校园。

民兵文工团最大型的活动就是全校师生合作排演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我在后面专门说吧。

民兵文工团,也就是后来享誉苏城的七中宣传队的前身。这是我们学生自己的文娱园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