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有风骨的教师
(2013-04-22 20:24:03)
标签:
教师风骨呼唤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呼唤有风骨的教师
我楚狂人
最近在整理校史,我们学校的前身是一所私立教会学校,1927年大革命之后国人长校,直至1952年政府接收公办。这前六十年,学校出了不少有建树有风骨的教师。这样的风骨在哪里?
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听说过“反右”,但是,也许就不知道更厉害的“思想改造”和“肃反”。我们学校的老校长葛鸿钧先生,在抗战爆发,学校流亡上海租界,前任校长辞职他就的危难之际,慨然接任校长,并率校流亡重庆,坚持办学。他敢于和国民党的官僚据理力争,敢于对赖在学校的日寇残部拍案而起。是他提出了“萃英精神”流转至今,是他在解放时毅然中断在美国的进修考察回校主持校政。这位在国难当头的风风雨雨中连任十五年的老校长,居然被勒令“思想改造”中交代“历史问题”,要“肃清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影响”;1957年在“反右”中因为个别人的揭发材料,划为右派;1959年在“肃反复查”中被除名,赶出学校。直至“文革”后,“落实政策”“改正”处分,得以退休。那时候葛鸿钧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了,垂垂老矣。一个有风骨有思想的教育家就这样被消磨。
而我们今天都知道,葛鸿钧先生是被“误伤”的,中共的有关领导说:“其实葛鸿钧是愿意跟党走的。”
在全国,像葛鸿钧先生这样的“被误伤者”何止千万。我在尘封的资料里找到了老教师沈醉侣先生,一位热心教育的大才子。他1919年在我校中学毕业,大学毕业后回校任教,1927年开始担任了学校秘书,这一干就是二十几年,直至1952年学校公办。同时,他与陈友声先生等创办了三友小学,从事启蒙教育。沈醉侣先生写得一手好文章,我见到了他为前任校长海依士、白本立、蒋文达离任时写的怀念文章,词情并茂,功底极其深厚。1959年“肃反复查”他也被除名离校了。而同样才气横溢的陈友声先生,1957年划为右派,1959年“肃反复查”老朋友同时被除名离校了。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等到“改正”的那一天。
就是这样的一次次的磨难,消磨了教师的风骨。万马齐喑啊!
教师,被称为“师表”,是学生人格的表率。一个有风骨的教师,将会带出一批有风骨的学生来。消磨了教师的风骨,也就是消磨了风骨的种子。好在,这些磨难已经远离我们。我们呼唤教师的风骨,呼唤新一代有风骨的教师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