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年头的学生农忙劳动

(2013-04-13 08:20:51)
标签:

往日

学生

农忙劳动

教育

分类: 往事如烟

那年头的学生农忙劳动

我楚狂人

最近在整理学校解放以来的校史,接触了不少老人老事,有些回忆不觉浮上心头。譬如说,那年头的农忙劳动。我这里说的并不是农村孩子在农忙期间放农忙假,回家帮助干农活,而是说的是城里孩子下乡参加农忙劳动。我是1956年读小学一年级的,那时已经有农忙劳动。所以,解放后大中小学的学生参加农忙劳动应该是很早就开始的,大约是1951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时候就开始了。

那年头我们城里学生参加农忙劳动,小学生、初中生是在近郊劳动,早出晚归。我们就在三香大队和虹桥大队一带,现在都是闹市区了。高中生、大学生是住到农民家里,大约要有半个月之久。小学生是拾麦穗、拾稻穗的活,也就是在已经收掉麦子或稻谷的裸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稻穗,这叫做“颗粒归仓”。往往是排成一条散兵线,一块块田块推进。其实这样的劳动能产生多少经济效益是值得怀疑的,基本上不能有收益。主要是要让孩子培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识。

初中生就没有这样轻松了,主要是撒肥料,也就是撒猪窝灰。那时农村还是有机肥料为主的时代,农田收获了一季作物,就要施下一季的基肥,通常就是猪窝灰。农民把猪窝灰挑到田头,一担担间距均匀地倒在田里,我们初中生就用双手,抓着这恶臭的猪窝灰撒开撒匀,然后等待犁田的大师傅通过犁田把猪窝灰翻到底里。用手抓猪窝灰,这是当时每个学生都要过的一关,即使最娇气的女孩子也不会逃避。因为这表示自己与“骄娇二气”决裂,这表示培养“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这表示培养自己“贫下中农的感情”。这是有关政治觉悟的大事,谁也不敢等闲视之。但是,撒过猪窝灰,这手起码臭三天,这是事实。女孩子几天吃不下饭,也是事实。其实,插队后我才知道,农民和农民的孩子撒猪粪根本不用手抓,都是拿铁耙耙开的。今天的孩子能想象这样的劳动吗?

高中生是住到离城稍远的农村里参加劳动,我们学校是在狮子山脚下的永和大队和何山脚下的曙光大队,大约也就是现在的苏州乐园到何山景区一带。带着被子背包步行数里路到村里,在农民的家里打地铺。女孩子还优待,可以在房间里打地铺,男孩子基本上就是农民的客堂里安营扎寨了。稻草铺,头天下来上火,嗓子哑的有,嘴角起泡的也有,过几天“服了”也就好了。自己烧饭,农民供应蔬菜,照价给钱,这叫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荤菜在当年本来就不多吃,偶尔派人到枫桥镇上买点肉,改善生活。头天晚上,兴奋啊,都不肯睡,聚在院子里闲聊、唱歌。老师叫了多次才渐渐散去。但是第二天一劳动就累趴下了,睡得像是死猪。

高中生就是当劳动力使用了,挑猪粪,割稻或割麦,都要干。当然不能跟着农民一起干,划一块田让我们慢慢干。也就是那时开始体会到割稻时那种腰酸的几乎要断掉的感觉,割麦时浑身麦芒的烦恼。至于笨手笨脚,镰刀割破手割破脚的事情时有发生,不时还会听到被蛇吓着的惊叫声。好在当年的家长也习惯这些,不会对学校说三道四。劳动锻炼嘛,天经地义!

到了读大学,我们已经经过插队,都是农活老手了。到虎丘花锦大队劳动时,我们基本上接管了农忙劳动。这是后话。

现在的孩子,离开劳动似乎太远了。也许适当参加一些劳动,对孩子学会生活还是有好处的。但是把劳动赋予过多的政治说教的话,就耐人寻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明朝的职官
后一篇:明朝的兵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