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的一些奇谈怪论
(2013-04-02 14:24:26)
标签:
新课改奇谈怪论乱象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新课改中的一些奇谈怪论
——新中国的几次教改之八
我楚狂人
2001年,我的第一轮研究性学习教学全过程结束,有了点体会,我想搞一本教材,定名为《研究性学习实用教材》。但是我们的校长皇甫志新反对这个构想,他说,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特性就是没有模式,你的《研究性学习实用教材》显然是提供一种模式,这与这门学科的特性相悖。我认为校长说得对,我就停下了这项工作。不想,现在我们省里官方推广研究性学习的教材,而且通过各级教研室逐层推广。这教材有模式化的操作程序,还有作业!这还是研究性学习吗?
更有甚者,我的徒弟告诉我,说是要参加研究性学习的“赛课”。我的天,研究性学习怎么赛课?研究性学习是与课堂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完全相悖的,赛课了,还是研究性学习吗?
这就是我们现在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吗?
某人与我商讨,说是社团活动能不能与校本选修课合二为一?我大诧异。我说,社团活动是活动性课程,其特性是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充其量只能起到辅导工作,教师的作用越弱化,这个社团活动越成功。而校本选修课则是选读课程,是需要师生互动完成的课堂教学活动。这里的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无可替代。这两者如何合二为一呢?
省里的某教研员,发通知开展“某某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作为朋友,我要紧提醒他:研究性学习是独立的一门必修课,不从属于任何其他课程。你可以搞“某某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研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可以在任何学科中进行。但是我知道,直至今日,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探究性学习方法这两者还有人混为一谈。
最近,各级教研室都在有意无意间推广各科的“学案”,并且把“学案”与“生本”混为一谈。关于“学案”的问题,我与苏州大学的王家伦老师已经撰文表明了我们的观点,可以参看。(王家伦,张长霖,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怪胎[J].中学语文教学,2012,(06))至于“生本”这个口号本身没有错,但是被一些人搞的莫名其妙了。好像“生本”了,老师就不能讲,一讲就是“师本”;“生本”了,老师就不能评判,一评判就是“师本”。用“生本”来弱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必将贻害无穷。好在“生本”只是唱唱戏而已,分数才是硬道理。
有人说,话题作文就是不要体裁?于是不伦不类的作文层出不穷。为什么“不限体裁”到了某些人的嘴里就成了“不要体裁”了呢?“不限体裁”只是给了学生选用体裁的自由,选定后还得体裁尽可能纯些。
各科的选修模块各校选了吗?没有。都是教研室统一指定的,有的甚至是省教研室为全省指定的。理由是,不统一如何统考?滑天下之大稽。何必挂羊头卖狗肉,干脆取消选修就得了,必修到底吧。但是没有了选修,还是新课改吗?
……
这样的怪论还有很多,这里且打住。这组小文章也就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