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胥门的大街小巷

标签:
老苏州银胥门大街小巷文化 |
分类: 往事如烟 |
旧日胥门的大街小巷
——银胥门旧事之三
我楚狂人
老苏州的大街小巷的名字有讲究,所谓“街”就是商业大街,所谓“巷”就是民居小巷。在“街”之上还有“路”,就是大路,指通衢大道,老苏州称为“路”的没有几条,也就是平江路、临顿路、景德路等有数的几条。在“巷”之下还有“弄”和“里”都是街和巷的支弄,这是更为幽静的民居。
前面我说过,苏州的《平江府图》碑和《三横四直图》碑记载了苏州城市的格局,但是没有表现出经济格局。所幸1759年由徐扬绘制的《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细致地表现明清时的苏州城西部阊门外山塘街、南壕街和胥门外皇亭街、万年桥大街、枣市街人口密集和商业繁盛的情形。胥门万年桥一带,是明清时期苏州仅次于阊门外的第二商圈。如今沧海桑田,旧日胥门的商圈已经烟消云散,仅存在老苏州的记忆里。我这里试图先把旧日胥门商圈的模样简单勾勒一下,让大家有一个大致轮廓。
胥门城内内护城河以东的街巷今天还大致保持了原有的走向,且不属胥门商圈的范围,这里就不说了。内护城河胥门段是一条典型的水巷,现在随着内护城河西岸的学士街拓宽,这段水巷几乎看不见了。
出胥门,万年桥堍南北,在城外沿城墙根护城河水边有大街,名为胥门大街,早期开往洞庭东西山、光福镇、木渎镇的轮船局就在胥门大街的南段。胥门大街向南延伸就是接官厅、百花洲,这里已经冷落,后来就成了早期苏北移民在苏州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过万年桥,桥西堍南北就是万年桥大街,南起大日晖桥,北到小日晖桥。万年桥大街的商铺多在沿水边的一侧,商铺都有自己的自己的河埠,便于进货。当年东西山的特色水果枇杷、杨梅、橘子都是在这里经销的。
大日晖桥以南是皇亭街,皇亭街西侧就是中国早期著名的民族工业鸿生火柴厂;小日晖桥以北紧接南壕街。
从大日晖桥北堍沿胥江是枣市街,一直向西延伸到横塘的运河边。
在1860年的庚申之劫中,苏州城外商业区全部被战火摧毁。战后,万年桥地区得到部分恢复,集中不少木行、公所会馆、鸿生火柴厂等近代工业也在此设厂。
民国年间,正对万年桥开了一条马路,就叫做“新马路”;南北向开了一条“大马路”,格局就变化了,形成了新的街道骨架。
从枣市街往北,东西向的小弄堂有永安弄、由斯弄、盛家弄、混堂弄、小施家弄、大施家弄、小河沿等。大马路以西渐渐荒芜成农田,这里有宋家祠堂、京兆里、长春弄、梅家弄、小桥浜等小巷。
旧日胥门的大致格局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