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文庙散记5黄裳与四大宋碑

(2012-12-03 08:29:04)
标签:

苏州

文庙

四大宋碑

黄裳

旅游

分类: 姑苏风光

苏州文庙散记5

我楚狂人

四、黄裳与四大宋碑

苏州文庙的又一大看点是四大宋碑,这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碑石珍品。四大宋碑是指陈列在棂星门侧厅的至宝“天文碑”、“地理碑”、“平江府图”和“历代帝王绍运碑”,其作者是北宋传奇人物黄裳。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在文坛黄裳以词鸣世,其代表作《减字木兰花》为最著名,流传很广。

减字木兰花 (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写的是观潮盛况。

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风靡全国,杜撰了一本武林绝学《九阴真经》,把黄裳充分神秘化了。据介绍,在正在进行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江西崇仁县考古人员在该县许坊乡黄坊村锅形山发现了黄裳的墓葬。经过考证,黄裳的墓葬原在江西抚州宜黄县,清道光十八年因宜黄迁县而改葬崇仁县黄坊村锅形山。后来,黄裳墓葬被盗,其崇仁县黄坊村的后裔进行了重修。现在,崇仁县黄坊村有黄氏宗祠,所奉始祖即黄裳,村民还保存有黄裳画像。

但是,我们看四大宋碑,就觉得黄裳绝不是仅仅一个词人那么简单。

天文图碑是现存的世界最古老的东方星象实测图。令人惊叹的是图上得出的天文数值与今实测值相差无几,这引起了国内外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天文图是南宋淳佑七年(即公元1247年)所刻的,原图是黄裳(也就是金庸先生傅会为撰写《九阴真经》的那位奇人)所献。由王致远负责书文和刻碑的工作。所依据的素材主要是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至公元1085年)的观测结果。 碑石高216公分、宽108公分,碑额题“天文图”三字,故俗称“天文碑”。碑石上部是一幅圆形全天星图,星图外圈直径约91.5公分,星图本身直径约85公分。画法是按古法,以天球北极为圆心,用三个同心圆加宿度线来表示的。整个天文图 共刻恒星1434颗,星图下方有两千多字的说明,概括地叙述当时所知的一些天文知识。它保存了我国在十一世纪恒星观测的部份资料,提供了古代星宿位置的重要讯息,具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地理图碑是反映宋代全国地理形势最全面的石刻地图,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地理图碑。 原图是作者黄裳向嘉王赵扩进呈的八幅图之一,约绘制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原图后被浙江永嘉县人王致远在四川获得。南宋淳佑七年(1247)王致远在苏州将图刻于石上,以利永传。其碑石宽104厘米,长220厘米,无碑额。地理图比例尺约为1:2500,000,绘图范围:北到黑龙江、长白山,西至玉门关,南到海南岛,东达中国近海。图上表示了南宋的路、宋、军、州等行政建置,计430处,所有府、州名称刻成阴字,均加方框,路名刻成阳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不加框。山岭注记均以方框括之,约有180座。河流名则以椭圆形符号括出,注有78条。湖泊27处,山隘24处,山岭、森林和长城用形象符号表示,在居庸关长城之北绘有一片林木,并加注“平地松林广数千里”。黄河中游的大湾和山东半岛绘画得比较正确,接近今天测绘地图的水平。对长江上游岷江以上的上游,向南再向西画出了很长一段流程,说明对长江真正源头的了解已超过其它宋代地图。在图的边缘处还加注了一些政治地理方面的注词。是具有高度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
  帝王绍运图碑,是目前我国古代惟一的帝王世系石刻图。碑长1.77米,宽1米,厚25厘米。该碑布局为上图下文。帝王绍运图碑是一幅以帝王世系为核心的历史朝代沿革表。上部以图表形式分左、中、右三路列出帝王世系。中路自黄帝、颛顼、尧、舜等五帝,经夏、商、周、秦、汉,至隋、唐,直至南宋理宗为止,共十三个朝代、247个帝号,这是视作"正统"的王朝,用纵横线示意,经纬分明,是全图的中轴主体。左路为"秦六国" ,右路为"春秋十二国"、"东晋夷狄杂处中夏"(五胡十六国),左右对称,以补中路"正史"之不足。古代3500多年的国名帝号,在图中排列得十分详尽清楚,简明而系统地记述了历代王朝的兴衰继替。下部释文共550字,有对古代"世道之理乱,王统之离合"的简要评述,有对宋太祖统一国家、创业维艰的追思,有对"自古及今,治不能十一,而乱常八九"的感慨,而以"为君者亦可以知所戒矣"为结语。
  平江图碑镌刻的是宋平江府的城市平面图。它将城墙、建筑物、古迹等的外形轮廓,简练而生动地绘于准确的方位上,这在世界所有地图中别具风格、独放异彩。 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至元末(1367年)250余年间,苏州城先后成为平江府和平江路的治所,因而又有平江城之称。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兀术率兵北撤途中攻入平江,"纵火延烧,烟焰见二百里,凡五昼夜"。苏州旦夕之间"死者甚众,一城殆空",几成废墟。在此后一个世纪中,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修治,才逐渐恢复昔日风貌。据考证,平江图碑就是重建后平江府城新貌的实录,约制作于知府李寿朋主持坊市重建竣工的绍定二年(1229年)。平江图运用中国古代传统地图画法,比较科学、形象、详尽。准确地绘刻了城垣、衙署、坊市、河流、桥梁、佛塔、寺观、坛庙、亭馆、仓廪、兵营、楼台、园池等。城外于的山水胜迹也以缩地法简略示意。用题榜形式标出名称者凡610余处,其中许多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详细的石刻城市地理图,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和苏州历史的珍贵文物。

从四大宋碑来看,黄裳其人胸中之学惊天动地,说他凌驾于时代之上也不为过。可惜,我们对此人的研究还太少太少。真希望看看黄裳的“八图”其他几图是什么惊世之作。

了不起的黄裳!苏州文庙散记5黄裳与四大宋碑

苏州文庙散记5黄裳与四大宋碑

苏州文庙散记5黄裳与四大宋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