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重阳

标签:
重阳节习俗由来文化 |
分类: 生活随想 |
今又重阳
我楚狂人
又是重阳节了。退休后的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是我退休后的第四个重阳节了。退休了,自然而然就把自己归入老人的行列了,拗不过自然规律啊,于是重阳节也就成了自己的节日。于是每年老年节总会情不自禁对老年朋友说: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是的,老来并无奢求,只愿健健康康的四处走走看看。哪一天走不动了,就在阳台上晒太阳,看几本闲书。哪一天老眼昏花书也看不清了,那就打开收音机听听说书,闲看日升日落。这也许就是老人要走的路了。
重阳节,何时成了中国的老年节?查一下,那是1989年的事情,也就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但是,重阳节成为法定的老年节还是今年的事情,201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中国古代文明万物都分阴阳,中国古代把奇数成为“阳数”,偶数称为“阴数”,所以正月初一是“初阳”,五月初五是“端阳”,“端”者正中间也。九月初九是“重阳”,九是“极阳之数”,“重”,既有“重叠”义,也是“极”的意思。《易经》卦象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线段构成,阳爻称为“九”,阴爻称为“六”。乾卦上九“亢龙有悔”,所以重阳也就是极阳之数了。
重阳节源起何时何地?已难考证。大约有这样的说法,一说为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种仪式。“大火”即心宿二(天蝎座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确定季节的标志。“大火”在九月隐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内火”之说。大火星的隐退,意味着漫长冬季的到来,这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内心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因此,在“内火”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一如迎火。
另一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总之,九日的祭祀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
但是什么时候有了重阳节这个说法呢?难以考证,只知道三国时代已经有了这个节日。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可见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而在唐朝,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各地重阳的习俗不尽相同,主要有登高、吃糕、赏菊、佩茱萸等。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盆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重阳也是古人吟咏得最多的节日之一,恐怕以唐人王维的《九月九日怀山东诸弟》最出名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日重阳,日丽风和,据说预示有一冬的好天气。登高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