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宗复辟和于谦之死2

(2012-07-28 08:02:41)
标签:

人文/历史

文化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英宗复辟和于谦之死2

——明史札记之二十四

我楚狂人

功臣而被曲杀,以于谦最冤。说到底,功高震主,触动了皇家威严,即使无罪也是活不成的。于谦就是这样。

明英宗史称昏君,但是,复辟后的明英宗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度过了稳定期之后,先后铲除了复辟功臣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重用了贤臣李贤、王翱,有所作为。《明史》卷177赞曰:“天顺成花间,六部最称得人。王翱等正直刚方,借所谓名德老成人也。观翱与李秉、年富之任封疆,王竑之击奸党、活饥民,王复之筹边备,姚夔之典秩宗,林聪、叶盛之居言路,所表见,皆自卓卓。”(《明史》中华书局1974版4724页) 英宗复位后努力勤政,生活比较节俭,《明英宗实录》卷327云:“(天顺五年四月)乙未,上召内阁臣李贤,谓曰:‘朕自复位以来,每日五鼓初即起,拜天毕,阅奏牍,处分讫,乃朝庙,方视朝退,乃朝母后。还宫复阅奏牍罢,进膳。饮食随分,未尝拣择。衣服亦随便,虽着布衣,人不以为非天子也。’贤曰:‘如此节俭,亦见盛德。上节俭,则下民自然富矣。’上曰:‘四书、《尚书》联尝读遍,如二典、三谟真是格言,帝王修身齐家、敬天勤民、用人为政之道尽在其中矣。’贤曰:‘然。愿陛下体而行之,幸甚。’曰:‘朕在宫中虽极热不挥扇,虽隆寒不近火。’贤曰:‘陛下圣质所禀坚厚,体修中和之气,故能如此。臣闻宋仁宗亦然。’上曰:‘朕闻景泰不与大臣接言。’贤曰:‘自古明君未尝一日不与大臣论治天下之道所以然。’”(《明英宗实录》卷327台湾中央研究院1962版6748页)《明通鉴》也承认明英宗“复辟之后,困心衡虑,稍稍振作。”(《明通鉴》中华书局1959版1154页)明英宗抑制宦官势力,身为司礼太监的曹吉祥并没有多少机会代替皇帝朱批。严令禁止宦官典兵。所以,终明之世,宦官不管有多大权势,都没有能力废立皇帝,总能被皇帝轻易镇压。这是明英宗晚年的醒悟换来了明朝皇权的稳固。但是明英宗没有废除宦官参政制度。与此同时,明英宗恢复和发展了文臣统军制度。从正统初年开始,明朝政府开始由兵部负责指挥全国战场,并且向各地驻军派遣镇守、巡抚等文官指挥军队,这就是文臣统军制度。明景帝时,文臣统军推广到全国。“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再度登基,为了满足石亨等高级将领和宦官集团的意愿,天顺元年宣布:“朕新复位,凡百行事,当遵祖宗旧制。各处巡抚、提督等官是一时权宜添设,宜即将各官取回。其各处边备及军民事务,令总兵等官理之。”(《明英宗实录》卷274,5820页,台湾中央研究院,1962年)文臣统军的制度一度被废除。但是天顺二年四月,明英宗恢复了巡抚制度。《明通鉴》卷28记载,“先是,上语李贤曰:‘朕初复位,奉迎诸人皆以巡抚官不便,一旦革去,军官纵肆,士卒疲弛,文武官不相制之过也。宜为朕举才能者复任之。’贤因请曰:‘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需人最急。’上令贤与王翱、马昂等议,乃以太仆卿程信之辽东,山东布政王宇之宣府,佥都御史李秉之大同,监察御史徐宣之延绥,山西布政陈翌之宁夏,陕西布政芮钊之甘肃,仍以京官巡抚地方如旧制。寻又招前山西参政叶盛至京,擢佥都御史巡抚广东。”天顺五年六月“壬午命兵部尚书马昂总督军务……往陕西击虏寇。”(《明英宗实录》卷329台湾中央研究院1962:6768)巡抚得到关防,意味着它已经正式地成为总领一省或一镇军政的正式差遣。巡抚制度就此得到完善。

明英宗临崩,遗诏废除嫔妃生殉制度。他还下令放出被幽禁深宫五十多年的建文帝次子朱文圭,了结了一场公案。

正是明英宗复辟后的自我振作,明王朝才没有因为土木堡之变而迅速走向崩溃。

  明景帝死后被以王礼草草埋葬,直到明英宗儿子朱见深即位,才下诏为叔父“平反”,恢复帝号:

  “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

  为此,史臣叹息道:

  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而乃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由于时为皇太子的朱见深(日后的明宪宗)知道婶母当时力劝叔父明景帝不要废自己王储的位号,对她很是敬重,在父亲明英宗面前一直说好话。而且,汪氏与宪宗生母周氏妯娌之间关系一直很融洽,“相得甚欢,岁时入宫,叙家人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