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怪胎1

(2012-06-23 06:59:34)
标签:

教育

语文

学案

分类: 学术争鸣

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怪胎1

王家伦  张长霖[1]※ (登2012年6期《中学语文教学》)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苏州  215123)

【内容提要】语文学案,是一个不成熟的事物,实际上就是语文教案加上语文练习册。其不可能达到“目标定位由教师向学生转变”的效果,所谓“使三维目标实现相互渗透”仅是自欺欺人的把戏,称“学案导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更是笑话。当前那些统一印制的学案,其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思维方式扼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正在培养着一批批不读书的语文教师,正在加重着学生的课业负担。所以,语文学案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

 

【关键词】语文学案;教案;练习册;师生个性;不读书的教师;课业负担

 

    在改革的潮流中,各路英雄大显身手,各种新生事物纷至沓来,经得起实践检验者将跟上历史的潮流,而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将被抛在历史车轮的后面。“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在这次教改之际,新名词、新事物也层出不穷,近些年被热炒的“学案”即其一,本文试就语文学案这一问题,提出商榷意见。

一、学案,虚幻的空中楼阁

上世纪末,学案粉墨登场,跻身于教学舞台。学案教学法一经提出,一些地方教学部门积极推广,学案导学模式风靡一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由此,许多高校理论工作者以及一线教师纷纷表达意见,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总体来说,对学案给予正面评价者居多。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商榷。

(一)学案的得名

稍具文史常识,就应该知道,“学案”是记述学派源流及其学说内容并加论断的著作,这个概念起自明清交接之际的黄宗羲,他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清唐鉴有《国朝学案小识》。笔者不知如今“学案”的首先提出者与推崇者命名“学案”时是否考虑到这些,是否有鱼目混珠之嫌?

如今“学案”一语,估计用了仿词修辞格。既然有了“教案”,那么,就顺手拈来,临时造一个“学案”。显然,命名者认为“教”的反面是“学”,用了“反仿”。按说,仿词的运用有其临时性,但用的人多了,临时变为永久,大约也就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的意思。
总之,当今教学界的“学案”的含义和原始“学案”的含义已完全不同。如今的学案,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百度名片”认为,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1] ※作者介绍

王家伦(1949——)男,汉族,江苏昆山人,文学学士,苏州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教学、语文课程。

张长霖(1948——)男,汉族,江苏苏州人,苏州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兼职导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中国古典小说、苏州地方文化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闲话端午
后一篇:德国队大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