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访古1


标签:
人文/历史山水旅游 |
分类: 天南地北 |
唐模访古1
——徽州行之三
我楚狂人
唐模村位于黄山之口,毗邻歙县牌坊群。檀干溪穿村而过,全村夹檀干溪而居。檀干溪得名取自《诗经·伐檀》篇“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句。村中有檀干园,是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模村的得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是该村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纯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这种说法不大可靠,因为古代“模范”一词,并非今天的词义,“模范”是指制作器物用的模版和框架之类的工具。今天的模范一词词义实际上近现代的变化,如无锡县就是民国时期的“模范县”。所以“唐朝模范村”一说不伦不类,可以不说了。另一说该村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汪叔举创建的。唐亡后,公元923年,汪华的后裔汪迁回故乡,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学多才,精于天文地理。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而且那里有太祖叔举公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认为在这里居住子孙可以大发。于是汪思立率儿孙迁居狮子山。经几代人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逐步形成了汪氏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汪氏祖先隋朝名将汪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于是决定按唐时的模式建立村庄,取名“唐模”,也就是说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村。此说尚有一定道理。
汪华(公元587年——649年),被徽学大师叶显恩教授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字国辅,歙州歙县登源人。隋末大乱毅然起兵夺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保六州免遭兵刃,得割据之实。汪华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且尽力调和土著与移民之间矛盾,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使六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汪华归唐官拜歙州都督、越国公。徽州人崇敬这位乡土伟人,其庙宇祭祀、行祠社屋遍布,被尊为徽州地方神或地域神,被奉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有联赞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所以,汪氏在唐朝有这样显赫的祖先,村名唐模也是合情合理的。
1087年,郡北许村的许贵一、许贵二兄弟俩因父母双亡,投靠唐模村姑父家。经过几代繁衍,许氏比当地的汪、程、吴三姓人丁更为兴旺,成为唐模村的第一大姓望族。但许氏后人不忘汪家收养之恩,仍沿用“唐模”这个村名。
《天仙配》的“槐荫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