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八怪纪念馆、朱自清故居及其他1

(2012-03-14 07:16:00)
标签:

人文/历史

旅游

分类: 天南地北

扬州八怪纪念馆、朱自清故居及其他1

——扬州寻胜之八

我楚狂人

近年扬州对文化遗存的保护投入很大精力,整修了不少文化遗存,如扬州八怪纪念馆、朱自清故居、琼花观等。去年在扬州开会,会议间隙冒着大雨走了一些地方,有了一些观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扬州八怪纪念馆

扬州八怪纪念馆是弘扬扬州八怪艺术成就的专业纪念馆。纪念馆占地4452平方米,就近在繁华的文昌路附近的淮海路上。馆内现存古建筑是西方寺遗存的明代的楠木大殿,今辟为主展厅。东西廊房及珍品陈列厅,陈列有"八怪"书画及扬州书画家的代表作。近六十幅的“扬州八怪”书画刻石,可以想见八怪的风采。八怪之一的金农晚年曾寄寓于西方寺,并在此走完了他的人生最后一段历程,所以这里还有金农寄居室复原陈列。王振世的《扬州览胜录》载:“清乾隆中,仁和画师金冬心先生游扬州,尝客寺中,后殁于世。”金农晚年信佛,专事画佛写经,如今的金农寄居室内复原了他的起居绘画的陈设。

西方殿700年高龄的楠木大殿,为纪念馆一大看点。大殿构架多为楠木制成,柱顶做卷杀,成覆盆形式。梁架全部露明造,正中缝作抬梁形式,为月梁形制,山面为穿逗式。大殿内彩绘在扬州地区少见,不用藻井,而以五彩遍装,从仅存的小片彩绘分明看出,梁檩枋的彩绘为宋代风格。而大片保存完好的则是明代早期彩绘风格。修复时采取了“以旧还旧”的古迹保护理论,尽量不损坏梁架造型及彩绘,从中能窥见宋明的建筑艺术。馆内有千年古银杏为扬州罕见。

扬州八怪是出现在清代前期的影响极大的文人画派,几乎是中国文人画发展到极致的标志。扬州八怪包括郑燮(郑板桥)、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这八位画家。“扬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说法也不一。有人认为他们为人怪,八怪中人经历坎坷,有着不平之气,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他们同情弱小,抨击时弊,皆见诸笔端。这样的人往往落落不合群,不免被人以“怪”目之。其实八怪行为,并没有超出当时礼教,并没有晋代文人那样放纵--装痴作怪、歌哭无端。他们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

一说以为艺术风格上的“怪”, 他们主张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不同流俗,另辟蹊径。正如郑燮自己所说的“下笔别自成一家”,这等主张不免惊世骇俗。他们的作品往往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也就让人感到有些“怪”了。按照今天时髦的说法,就是一批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

明清以来,中国的画派,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画派,他们讲求临摹学习古人,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力振古法为己任,并以“正宗”自命。他们的创作方法,如王珲所说,作画要“以元人笔直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而“扬州八怪”继承了徐渭、石涛、朱耷等人的创作思想,“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死守古法。“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推崇石涛,但是他向石涛学习,也“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石涛的艺术思想对“扬州八怪”有重要影响。石涛提出“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他认为“古人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而“八怪”就是在这条路上走了下去。所以把“扬州八怪”看作是一次文艺“启蒙运动”,并不为过。后世的大家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等或多或少都受到“扬州八怪”的影响,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著名杂文家邓拓在咏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时曾写道“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八怪”最喜欢画梅、竹、石、兰。他们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清高、兰的幽香表达自己的志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