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怀古2


标签:
人文/历史旅游 |
分类: 天南地北 |
大明寺怀古2
——扬州寻胜之三
我楚狂人
面对欧阳祠,是大画家石涛和尚的坟茔和立像,壁上是石涛的名句“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1630一1724)清初四僧之一。法名原济,一作元济、道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石涛是朱明宗室,靖江王之后,饱尝亡国之苦,出家为僧。他半世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是以所画山水,笔法恣肆,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为清初山水画大家,画花卉也别有情趣。他著有《画语录》。石涛对后世文人画影响极大。
欧阳祠向东,就是鉴真纪念堂,这是一座仿唐建筑。纪念堂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纪念鉴真法师圆寂一千二百周年,于1963年中日两国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时奠基,于1973年建成的。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唐广德元年(763)病故于日本奈良,终年76岁。他在日本的10年中,为日本建立了律宗,并对日本的《大藏经》进行了校正。他还将中国的建筑和雕塑艺术介绍给日本。在他亲自设计和主持下,在日本奈良建造了“唐招提寺”。此外,他还治愈日本光明皇太后的眼疾,又亲自以嗅觉鉴定药物,向日本人民介绍了医学知识,交流了我国的佛学、语言、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术等科学技术,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鉴真东渡日本前,曾为大明寺住持。从唐天宝元年(742年)起,先后十余年,历尽艰险,至第六次东渡成功,将我国佛学、医学、语言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介绍到日本,为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05年我到短期交流,处处可以感受日本人对鉴真大和尚的由衷的敬意。遗憾的是,当时奈良唐招提寺正在大修,没有机会拜谒大和尚的肉身像。
1922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在大明寺前树立唐鉴真和尚遗址碑。纪念堂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模式,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共包括碑亭、长廊和纪念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七百平方米。碑亭内耸立着汉白玉须弥座横碑,正面为郭沫若所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为赵朴初撰书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的碑文和颂辞。院中立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石灯笼。正堂仿鉴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纪念堂正中供奉着鉴真法师坐像,这尊坐像是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像,用楠木雕刻干漆夹纻而成。坐像前有一只铜香炉,为日本天皇所赠。纪念堂门厅对面原为晴空阁,现为鉴真生平事迹文物史料陈列室。碑亭之侧,有梁思成胸像,纪念这位伟大的建筑师。
2007年5月大明寺方丈能修法师经过多次努力终于促成大明寺迎来一位特殊的日本客人——年近八旬的池田和夫老先生及夫人女儿将其长期珍藏并敬奉30多年的一尊来自中国西晋的观世音菩萨白玉佛首奉归中国,并无偿捐献给大明寺。为纪念佛首回归在大明寺内建立了一座“弘佛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