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锦溪之叹4

(2012-01-02 08:37:36)
标签:

人文/历史

旅游

分类: 姑苏风光

锦溪之叹4

我楚狂人

锦溪在搞旅游之初,也知道自己起步晚,优势不明显,于是走了所谓“特色化”的路子。这个点子相当好,不失为突围而出的一种思路。这个“特色”就是所谓“博物馆之乡”。但是这么多年走过来,要好好反思一下,这个特色做得怎样?这些“博物馆”拉得住游客的脚步吗?

博物馆是文化的载体,无不待言。博物馆不能只是旧物的堆积,应该有自己的脉络,自己的体系,甚至自己的思想,否则只是一堆稀罕物,甚至一堆垃圾。那么我们看看,锦溪的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得如何?

锦溪最有特色的博物馆是古砖瓦博物馆(古物馆的薛仁生先生不要不服气,你的藏品多,但是全国类似的古物馆很多,如马未都的),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这个古砖瓦博物馆是在已故的大东砖瓦厂原书记龚竹钰先生的悉心经营下办起来的大东砖瓦厂古砖瓦陈列室的基础上办起来的,不少古砖瓦是龚竹钰先生亲自不远千里背回来的。请问,我们的陈列室里,对这位呕心沥血的创始人给予了多少尊重?没有,连影子也看不见。此其一。其二,秦砖汉瓦不是珍宝瓷器,叫人一看就喜欢,也就是说不是大多数人看得懂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博物馆就是要引导外行变内行,至少半内行,也能看出点门道来。这样才能吸引人。那就是需要有砖瓦发展的历史轨迹,有详尽的说明,包括展品的年代、收藏经过、鉴赏的要点等等,再配以专业的灯光,展品就活起来了。这不是找几个不懂行的小丫头看看门那么简单,要有内行指点。其三,博物馆应该有自己的镇馆之宝,这就是“卖点”。大东厂砖瓦陈列室的“卖点”是铜雀台脊瓦,制成了砚台,瓦腹有清代最负盛名的大收藏家翁方纲的款识。据说此物现在为龚竹钰先生私藏。如此奇珍,龚竹钰先生珍爱逾命,也是情理中事情。能否学一般博物馆的常规做法,制一件神似的赝品展出,配以真品的各个角度照片和详细说明,与龚竹钰先生的照片和收藏介绍一起展出,放在全馆最显著的地位。信不信会产生轰动效果。这是苏州市博物馆也没有的好东西,值得大做文章。有此三条,古砖瓦博物馆可以在全国打响。你信也不信!

其次就是薛仁生先生的古物馆了。我对薛仁生先生坚持半个多世纪,倾一生精力搞古物收藏,保护文物表示敬佩。这次有幸与薛仁生先生认识并交谈,很是高兴。薛先生的藏品之多(达四千多件),门类之全叹为观止。薛先生是我们苏州老乡,在文化之邦苏州居然得不到支持,而得到锦溪原镇长沈立新的邀请,才把自己的藏品拿到锦溪展出和保护的。关于薛先生的展品,我还是提出一个文化含量的问题。一是展品的说明,包括年代、出产或出土的地点、收藏过程中的故事,该展品原来的功用等等。收藏的是文化,而不仅仅是猎奇。如薛先生的木制器具的展出,就缺很好的说明,那些展品很珍贵,但是很多人看后没有深刻印象。再有就是分类要科学。如“春宫馆”里的那些裸体写生画就不是“春宫”,搞错了。还有那个馆里有名画“浴女”的临摹画,也没有说明。这很容易让人怀疑展品的真伪问题。恕我直言,薛先生可能年龄大了,身体也不是太好(我见他手在抖得厉害),该有传人帮助管理了。还是马未都的观点,收藏需要交流提高。我们应该让参观者长见识长知识,而不是猎奇,这就是我的观点。

再说“文革”博物馆,更是叫人失望。展出一些像章、“战旗”、袖章之类也敢叫“文革”博物馆?根本看不出“文革”的狂热,“文革”造成的灾难,“文革”造成的思想混乱。看看苏北大丰海丰农场的“知青博物馆”,再看看锦溪的“文革”博物馆,真是儿戏!(参见我的《盐城随想曲》之《青春祭礼》)我真的希望看到名副其实的“文革”博物馆,能够成为后世警钟。趁我们这批“文革”经历者还活着,搞一个能够警示后世的“文革”纪念馆,功德无量啊。这需要有思想深度。

其他博物馆的恕不一一列举了。我想,我的意思也表述清楚了。

锦溪毕竟是我生活十四年还多的地方,我爱这个地方。所以我坦率而言,希望它更好。仅此而已。

 

锦溪之叹4



锦溪之叹4

锦溪之叹4

锦溪之叹4

锦溪之叹4

锦溪之叹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盘点我的2011
后一篇:宜兴二题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