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景6风雅寄畅园


标签:
人文/历史浙游旅游 |
分类: 天南地北 |
无锡景6
我楚狂人
3.风雅寄畅园
无锡真正有历史积淀又有造园价值的古典园林是惠山之麓的寄畅园,连乾隆皇帝看了也眼馋,在承德避暑山庄复制了一座;坦白讲复制得一点也不高明。我们这次去惠山古镇,就在寄畅园墙外的惠山横街走过,没有去寄畅园。去寄畅园还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上半叶读大学时候的事情,那次怎么会到无锡的?已经记不清楚了,记得有王洪祥老师带着,好像也不是小组活动,因为照片上有其他小组的同学,如姚鹤鸣、陆永基、唐永泽、华根仁、沈忠等等,而我们自己小组只看见董志桥。实在记不清了,老同学能不能帮忙回忆一下吗?
“文革”中的锡惠公园很是冷清,寄畅园里游人几乎绝迹,而我则因为久慕寄畅园大名,算是认真地看了一次。
始建于明代的寄畅园坐落在无锡西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园址原为惠山寺的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明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为“凤谷山庄”。秦金身后,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沿袭称“凤谷山庄”。秦梁卒,园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寄畅园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至2000年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毁坏的寄畅园东南部进行了修复,先后修复了凌虚阁、先月榭、卧云堂等建筑,恢复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林景观。我们去时当是1952年修复之后的面貌。
寄畅园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面积不算很大,现在占地为14.85亩,平面呈南北狭长。园景布局一如江南园林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借景。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又构曲涧,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八音涧”,前临曲池“锦汇漪”。而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园内的大树参天,竹影婆娑,甚是古朴清幽。寄畅园造园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到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整整一百年间,两个皇帝十二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这里,留下了许多诗章和匾、联。高宗乾隆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且“爱其幽致”,因此绘图带回北京,在清漪园(现在的颐和园)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园,命名为“惠山园”(公元1811年改名为“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也是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
寄畅园造园,在借景一端很有些特色,寄畅园主要赏景建筑都背东面西。为便于西借惠山,从知鱼槛、涵碧亭、环翠楼、凌虚阁等主要观赏点望去,但见惠山绿嶂巍峙,山顶游人点点,如在近侧。“名园正对九龙岗”,“春雨雨人意,惠山山色佳”。它东南借锡山,“今且锡山姑且置,闲闲塔影见高标”。无论在环翠楼、鹤步滩、六角石亭,举目所极,龙光塔影,总是近在咫尺,使得只有十五亩的寄畅园,纳惠锡二山山色,景观很有纵深感,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清乾隆说寄畅园:“七分天然,三分人事”,就是指借景的得法。
寄畅园的主要景点有凤谷行窝、邻梵阁、美人石(乾隆御笔题诗和作画“介如峰图”,改称“介如峰”)、锦汇漪、郁盘(取唐朝王维《辋川园图》中“岩岫盘郁,云水飞动”之句意)、知鱼槛、八音涧(又名三叠泉)等,秉礼堂是寄畅园中的园中园,就像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一般,自成格局。
寄畅园真是不错的私家园林,但是我后来就没有再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