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教学有效性
(2011-11-22 07:30:26)
标签:
杂谈感悟随笔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也说教学有效性
我楚狂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学的“有效性”成了热门话题,铺天盖地的论文、论坛、课题都在说“有效性”,俨然成了新课改的一大热点。这个现象很滑稽,似乎我们以前的教学都是无效的,如今才发现教学原来应该是有效的。如果真的以往的教学一贯无效,我不知道这些大谈有效性的专家们是怎样培养出来的?总不会是天生奇才吧?我之所以提出这个疑问,则是因为我们中国式的思维总是这样:为了强调今日之是,必先强调昨日之非。只有把原先的一切否定了,才能肯定当前的“时髦”是一场革命。就如目前的新课改,就是先把“传统的”教育一笔抹煞,才能显现新课改之必要且及时。“有效性”问题就是一例。
我们以前的教学不注重“有效性”吗?不然,我们以前强调“双基”,强调训练,强调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这些难道不是“有效性”教学吗?记得我在读中学时,教材没有今天那么深,题目没有今天那么难,但是教出来的人却比今天的学生更受社会认可。教育界的人不是津津乐道“老三届”吗?尽管“老三届”遭遇“文革”,轮到“插队落户”,但是一旦恢复高考,其竞争力依旧惊人,可以说是人才辈出。须知像我这样的高中67届没有读高三,还有高中68届只读了一年高一,甚至还有更小的初中“老三届”的,硬是在艰苦环境下自学完成了高中课程参加高考的,这不是正是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生动例子吗?我一直呼吁教育界重视研究“老三届”现象,我就是觉得这里面肯定有规律性东西可以寻找。遗憾的是如今“老三届”都已经渐渐老去,这个教育的特殊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总结。要说教学的“有效性”,这就是“有效性”。
我教了三十多年高中语文,自问尚能得到学生认可,尚能自信地说未曾误人子弟。但是,我教了学生那么多年,我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学生又记住了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问过许多原先的学生。我的1980届的学生回答说:当时只觉得老师的语文课很吸引人,但是具体内容记不住了。要说印象,只记得老师经常讲一些题外的小掌故,大家很是喜欢。我的1984届的学生说: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设计的选择题(但是是时髦的题型)很难对付,老师说,做任何事心理素质很重要,不要患得患失。我的1986届学生说:上课讲些什么真的不记得了,只记得老师说机会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我的1995届学生说: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说高考只是一场百米赛,而人生是一场万米赛。我的2001届学生说: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反复提醒大家,人必须为自己负责,必须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我的2004届、2007届学生(我退休前送走的最后一批毕业生)说: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带我们考察历史名街山塘街,历史街区老阊门。我们学会了历史的责任感和自主学习……
所有的回答似乎都与语文课无关。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残酷:学生是记不住老师教会了自己什么知识的,只会记住老师这个人;你的言笑举止就在对学生潜移默化。所以我们不必功利地追求什么“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往往体现在不经意处。陆游说“功夫在诗外”也有这样的含义。
与苏州大学的几位教育硕士讨论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谨此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