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散记4

标签:
人文/历史苏州旅游美食 |
分类: 姑苏风光 |
常熟散记4
我楚狂人
三、松树蕈油面及其他
我们驱车离开言子墓,沿着虞山向北,不远就是常熟名寺兴福寺。我们到兴福寺,一来冲着唐人常建的那两句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兴福寺因此两句诗而名声大噪,一如苏州寒山寺因为唐人张继的一首绝句而名闻天下。二来是冲着兴福寺的常熟第一名点松树蕈油面来的,我们毕竟是俗人,更重口腹之享。多年前的一个年初二,几个朋友专门从苏州赶到常熟兴福寺吃素斋,这次则是松树蕈油面。
松树蕈油面是常熟的一个传统的特色面点,向有“素中之王”的美称,而兴福蕈油面在常熟是最有名的。蕈,是一种野生菌,而松树蕈则是常熟虞山的一种特产。松树蕈生长在松树的根部,主要生长期是春秋两季,这时候的蕈又嫩又鲜。新鲜采下来的蕈里有很多小虫子,要先撕去表层膜衣,洗干净后必须用盐水浸泡三四个小时,然后才能下锅用素油熬;加工蕈油时一定要用纯正的农家菜油,方能清香鲜美。熬油的步骤就是先将生姜块拍松后投入菜油,等油锅烧到冒青烟时,锅离火口,慢慢放入八角、丁香等佐料,接着再将蕈放入油锅中爆透,再移旺火加酱油、盐、糖等,烧至水分挥发即成。这种工艺与苏州人制作笋油、蘑菇油大同小异。松树蕈油面就是用这种蕈油作为面“浇头”,香气扑鼻,鲜美异常,非一般蘑菇油可比。
现在的兴福寺周边全是农家茶室,兼营松树蕈油面,沿着山坡到处都是。那样子颇有点杭州龙井村的架势。但是松树蕈油面的质量高下还是有区别的,兴福寺旁边的兴福老面店的质量更好些。兴福老面店的松树蕈油面蕈鲜嫩,汤汁醇厚,更有回味。而其他店的蕈就有点发干,不似鲜货,汤汁不够醇厚,显见是蕈油冲兑出来的面汤,而不是熬制的面汤。至于面条的水平倒是差不多。
关于松树蕈油面还有这样的故事:1947年10月19日,宋庆龄、宋美龄姐妹畅游罢兴福寺,在寺外林中野餐,一碗兴福蕈油面端上桌,清香扑鼻,色泽诱人,宋氏姐妹品尝后觉得名不虚传,更是赞不绝口,连声道:“好、好、好,想不到小地方有这么好吃的菜和面”。这事情就无可考证了,现在攀附名人的事情太多。
兴福寺的小吃,除了松树蕈油面外,还有鸭血糯,别名红莲糯、血糯、补血糯,是清康熙年间栽培稻中变异而来的一个籼型糯稻品种,据说有强身补血之功能。它米皮紫红,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为滋养补品,曾列为皇宫内膳“御米”之一。民间常作产妇和体弱者粥食进补。
农妇叫卖的青梅露腌制的糖桂花,清香扑鼻,这是蒸糕的辅料。至于满街叫卖的野果“金钩子”倒是不敢尝,小时候在花山自己采摘过,现在倒是不想再尝了。
在兴福寺山道边树林里小溪边,一张桌子,几只竹椅,喝一口虞山绿茶,尝尝松树蕈油面和鸭血糯,那一份悠然,真有点流连忘返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