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玄妙观4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旅游 |
分类: 苏州夜话 |
苏州玄妙观4
——吴中探幽之二十二
我楚狂人
四、历史悠久文物众多
苏州玄妙观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载,玄妙观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初名真庆道院。东晋太宁二年(324年),敕改上真道院。唐开元二年(714年),更名开元宫,赐内帑重修。大顺元年(890年)遭受兵火,仅存山门,正殿。北宋至道年间(995年——997年),改为玉清道院。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诏改天庆观额,赐帑建东西南北四庑,新修东西墙垣,由专业画师画成“三天天宫胜景”巨幅壁画。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赵佶敕赐香火田五十顷。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毁于兵火。绍兴十六年(1146年)至淳熙六年(1179年),苏州地方官王唤、陈岘、赵伯 肃先后主持修复重建。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始称玄妙观。取《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意思。至正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366——1367年),玄妙观又一次受到战乱的破坏,幸未全毁。明洪武年间(即1368—— 1398年期间)朱元璋整顿宗教,赐封苏州玄妙观为正一丛林,设管理道教事务的机构道纪司于观内。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道士张宗继倡建弥罗宝阁。明正统三年(1438年),巡抚周忱、知府况钟首捐俸资,于正统五年(1440年)建成弥罗宝阁,为玄妙观增添了一座气势宏伟、绚丽多姿的副殿。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宝阁毁。清代,为避康熙皇帝名讳,改玄妙观为圆妙观,又名元妙观,直到民国后,才恢复玄妙观的旧称。康熙十四年(1675年),布政司慕天颜首倡重建弥罗宝阁,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同光年间,红顶商人胡雪岩独立捐资重建宝阁。辛亥革命胜利后,吴县议事会在玄妙观方丈宝成立。民国元年,道纪司被废,吴县道教公会随之产生。当年8月28日傍晚,宝阁突然起火,全部烧毁。1933年,苏州各界在其旧址上建起了一座中山堂。解放后中山堂一度为观前影剧院。自1999年开始,政府花五年多时间,分三个阶段对观前地区实施了整治更新工程。一期工程的重点就是全面维修和保护玄妙观的古建筑,其中包括对已毁的重要殿堂进行恢复性重建,对观内外整体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治,并增设相应的市政、安全设施。经过九个月的精心施工,千年道观得到了有效的修缮和保护,
由于历史悠久、建筑宏伟、文物古迹众多,玄妙观的主殿三清殿早在1982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