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体诗的节奏

(2011-08-12 07:31:29)
标签:

旧体诗

写作

文化

分类: 写作杂谈

旧体诗的节奏

——作诗入门之八

我楚狂人

前面谈格律时似乎多谈音韵关系,其实旧体诗与世界上所有诗歌一样,还有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节奏感。诗歌是讲究节奏感的,而这个节奏,又与诗歌使用的词有关系,不能“读破句”。虽说,中国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现代汉语则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但是词与词之间的联系程度之疏密,也就形成了节奏。总体来说,中国旧体诗的节奏讲究整齐美,但是有时为了追求特殊效果,并不排斥错落感,所以节奏还是很有讲究的。

中国的旧体诗是从三字句、四字句发展过来的,五字句是一个重要阶段,标志着节奏的灵活多变,七言句则是五言句的后续;至于杂言,基本上也就是以上句式的组合而已。

卜辞时代的三言句就不说了,我们公认的诗歌从《诗经》开始,《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字句,所以我们又把四字句成为“诗经句”。四字句的节奏是非常稳定的,就是二二组合。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种节奏很是整饬,有一种雍容堂皇的感觉。但是,一味稳定,未免乏味。于是《诗经》也有突破。如《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我们把语气词“兮”忽略,视如“衬词”,看看这一段的节奏变化:

二二,二三,二二二。二二,三三?二二,二二三?一二,一二!

我们会发现十分错落,再加上语气词“兮”的介入,更觉摇曳多姿。这就是《诗经》时代就出现的对“二二”稳定型节奏突破的实例。但是,我们研究上面的句子,发现并没有出现成熟的五言句。“坎坎|伐檀兮”有“兮”字,不能算;“置之|河之干兮”去掉“兮”,还有两个“之”,也不能算。

我们通常把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定为《古诗十九首》,再看看其节奏类型。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通篇多是“二三”节奏,还是很整饬的。这是五言句的基本节奏。且看唐人的五言诗节奏: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可以证实,五言句的基本节奏就是这样的。至于把“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把“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样划分节奏,并非没有道理,其实只是一种细化。因此从表面看,五言句也是一律的“二三”节奏,其实细细品味,节奏已经产生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化,上下句保持整齐,这是必须的。

至于七言句,只要在五言句前面加“二”就可以了。这里就不多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