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教学机智

标签:
感悟随笔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再说教学机智
我楚狂人
教学需要机智,在课堂上尤其如此。我在几年前有感于一次听课的经历,写下了一篇《说机智》,在那篇小文章里我说起这样一个例子:
江南某县某著名高中某教师开写作课,指导学生写作文。其中有一个情节,说是同学在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中失常考砸,在回家的公交车站上情绪低落,有一段心理描写云云。但是,这个思路立即遭到学生强烈反对(在现场,我不禁为学生暗暗叫好),他们说,我们进了高三对考试已经麻木,如果每次成绩起落都情绪波动,早就活不下去了。考试完事,该干嘛干嘛,我回家路上没有想考试的事。
学生说得很好,很真实,引起了绝大部分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共鸣,但是与执教者准备的思路拧了。如果是一个机智的老师,此时就应该果断地丢开事前准备的思路,就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生成”,这将是一堂极其成功的课了。但是那位老师没有,相反非要把学生纳入自己的“预设”,非要学生“情绪低落”。那么这堂课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什么是教学机智?教学机智就是教师根据课堂的“生成”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一种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课堂掌控能力。这种能力,源于教师自身丰厚的积淀,源于教师自身通透的思想,源于教师厚积薄发的自信,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宽容。说到底,还在于教师有没有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诚意。
有一次我执教鲁迅小说《药》,课堂讨论说到“黑的人”,有学生提出“黑的人”也就是刽子手与“康大叔”是不是同一人?一般参考资料都做同一人解,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不是。这个讨论似乎游离了课堂讨论的主线,该不该支持讨论下去?我灵机一动,引导说,请分歧双方在原著和鲁迅相关文章中找到依据说服对方。结果,刽子手与“康大叔”是不是同一人已经不管紧要,关键是所有学生都非常认真地研读了原著了,经过思想碰撞,理解更深刻了。这就是我对教学机智的理解。
反顾这次在扬州观摩的赛课,事前均精心准备,试讲了一遍又一遍,课堂上死守既定“预设”,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学生灵光一现,或视若无睹,或因思路不符硬把他拧回来。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我相信,平时这些优秀的年轻教师都不乏教学机智的,但是因为开课,因为全国范围开课,束缚了手脚,冻结了机智。如果真是这样,这种赛课真是害人不浅了。
教学需要机智,学生需要机智的老师。其实我们的祖师爷孔夫子就是一个机智的老师。教过《侍坐章》吗?你看孔子是如何顺着学生的思路讨论问题并引向深入的。可以研究一下。我以为只有机智的教师才能点燃学生的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