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与激发
(2011-07-13 06:54:51)
标签:
教育感悟随笔 |
分类: 写作杂谈 |
唤醒与激发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之子课题“创新写作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摘要)
张长霖执笔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2006年3月30日立项的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之子课题“创新写作教学行动策略研究”》是在我校语文组一系列写作教学实验和探索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我校语文教学传统优势的必然产物。我们学校语文组一向认为,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为此,我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了写作教学的系列研究工作,先后引进并实验了“作文三步教学法”(实验教师胡健、李莹);参加了苏州大雪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的活动;1998年参加江苏省写作学会及其二级学会江苏省青少年写作研究会的研究活动,并很快成为该会的理事单位和常务理事单位;1999年申报并成功立项了国家级课题《语文创新教育》(总课题组长谷公胜先生)的子课题“信息的捕捉、筛选、整合和语文创新教育”(结题课题组长张长霖),该课题在2004年圆满结题,并获得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评价;1999年率先开始了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的写作教学探索,开始的命名是“作文教学的项目引导教学法”,后按照教育部的提法,改称“研究性学习”,在省内产生一定影响;2002年与苏州大学文学院合作,编写并出版了有关话题作文思维训练的专著,《高考作文你也可以得满分》(安徽人民出版社),该书获江苏省写作学会科研专著三等奖;2005年出版了我校作文教学学生作文十年精选集《萃英雅风》,列入“江苏名校作文系列丛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10月,承办了江苏省教育学会和江苏省写作学会合作的“江苏省中学作文教学学术年会”,会上我校陈成老师开设写作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示范课,引发激烈讨论。在此基础上,2006年初,《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总课题组刘桂英老师向我校发出申报子课题的邀请,可算一拍即合。这就是本课题产生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的申报和课题组的组建
确定申报子课题后,学校教科室和语文教研组及时向校长室汇报,并立即得到校长室的明确答复,着手填写申报材料。考虑到这个课题的运作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协调,课题由校长亲自挂帅。事实证明,校长挂帅,使得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少了不少环节上的障碍。课题组另一位组长是曾经担任过语文教研组长的教科室主任,资深语文教师,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历,而且与江苏省写作学会和苏州大学等高校有经常性的学术性往来,同时又与校内语文老师便于沟通。这让课题研究在研究力量的投入上有了保障。此外,语文教研组长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这样就把语文组的常规的写作教学活动和课题研究自然挂钩。课题组还把语文组内的年轻的教育硕士安排在研究队伍中,这些青年教师都刚刚经过理论“充电”,掌握足够用的先进的教学理论,这就让我们的研究有了更为丰富的理论色彩。同时,这样的队伍老中青搭配,校领导、中层管理、一线教师搭配,显得很有厚度。在课题运作的全过程,证明了这支研究队伍“特别能战斗”,这是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人员保障。
2.确立研究方向及部署研究和实验步骤
经过与总课题组多次磋商,我们把子课题的研究方向确立在“教学行动策略研究”上,也就是在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上。我们认为,基层学校的教学科研,应该立足于可操作性,而不要进行纯理论的探索。操作是基层学校的长处所在,也符合“问题即课题”的科研思想。针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边缘化”的普遍现象,我们研究队伍达成共识,即:要夺回母语教学的主阵地,就得唤醒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写作的自我需求和兴趣,这是我们“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的关键所在,也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唤醒”和“激发”,不能停留在认识上,要有“行动”。首先,我们以“研究性学习”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以吴文化研究为主要特色的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学生产生表达的冲动。其次,我们通过长年的文学社活动,读书报告活动,引导学生拓宽阅读面,让学生产生“见贤思齐”,模仿的冲动。再次,就是随笔写作教学活动的经常化,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写作空间,体会写作的喜悦。最后是习作的推介工作,我们在省写作学会的支持下,推荐佳作,推荐“校园之星”,出专版,出作文专辑,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经过这些“教学行动策略研究”,我们成功扭转了母语教学“边缘化”的尴尬局面。
我们把整个研究过程分为教师思想统一认识阶段、教学实践操作阶段、成果汇总阶段和反思阶段。我们这次结题,就是反思的结果。
3.成果的汇总
(略)
4.反思
课题研究,反思是极其重要的消化阶段。我们认为,我们这次的“教学行动策略研究”,选择“唤醒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方向是正确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是,在今天高考的重压下,在层层统考的重压下,如何“坚守”就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难题。其实这并不矛盾,如果学生被“唤醒”和“激发”了,学习成绩不会差。今天的教学环境太功利,而我们不能太功利。只要坚持“唤醒”和“激发”的策略,语文教学乃至写作教学才有出路。
五、课题引发的深层思考
我们提出的“唤醒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相配套的“以研究性学习为契机、引导学生拓宽阅读面、随笔写作、习作的及时推介”四项措施,应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并非望空书壁。也许我们的研究缺点系统的理论,但是这正是我们的课题操作性特性所决定的。
中学写作教学研究,注定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跟风,能坚守,这就是我们这些年课题研究的最终心得。
附言:明天要去扬州参加全国中语会的课题结题会议,先告假几天。我们研究的子课题是写作教学的行动策略,我把结题报告的摘要发给大家,请各位同行专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