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掠影


标签:
人文/历史旅游 |
分类: 天南地北 |
乌鲁木齐掠影
——西出阳关之二十一
我楚狂人
我们是从库尔勒经吐鲁番折入北疆线到乌鲁木齐的,由于火车走南疆线要翻越天山,这一段路程走了一整天——清晨在库尔勒出发,到晚上十点才到乌鲁木齐。我们在乌鲁木齐也就是一昼夜,清早去天池,下午三点多回到乌鲁木齐,逛二道桥大巴扎,傍晚就上车离开了。这样短暂的时间想要了解一座二百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是不可能的,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片断印象。
乌鲁木齐(Urumqi)的称谓早在公元925年和田塞语《使河西记》中已有记载,蒙古语中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是亚洲的地理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必经之路。考古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最早进入此地的为古“姑师”,即“车师”人。战国时,属古车师人活动范围。西汉时期,乌鲁木齐及其周围地区居住着十几个部落的游牧民,史称“十三国之地”。西汉初年,西汉政府即置戊己校尉在乌鲁木齐近处的金满(吉木萨尔)设营屯田,维护丝路北道安全。东汉时期,这里是车师六国的一部分。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这一带被称为轮台县,别名坪岙。现乌鲁木齐市东南郊乌拉泊水库南侧的古城遗址,就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轮台县城。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一战略要地。边塞诗人岑参曾在轮台生活过三年,写下了“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
乌鲁木齐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清军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这就是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把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赐名“迪化”,寓“启迪教化”之意。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清政府设在新疆的军政管理中心由伊犁转到迪化,迪化成为省会。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迪化”这个地名,似乎有“俯视”当地民族的优越感)。现在,这座具有1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会。现在的乌鲁木齐人口占了全疆十分之一强(常住人口230多万),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史上乌鲁木齐就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荟萃之地,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质,乌鲁木齐开放、热情、豪爽和奋进,是中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
乌鲁木齐资源丰富,周边油、气、煤能源储藏丰富,光、热、风资源可供利用,天山冰川是其“固体水库”,还蕴藏丰富的各种有色、稀有的矿产资源。乌鲁木齐自然风光优美,天山分布着高山冰雪景观、山地森林景观、草原景观。乌鲁木齐是个富饶美丽的地方。
我们去的二道桥大巴扎,是乌鲁木齐声名远播的大集市,这里世界各地的商贾云集,商品琳琅满目,叫人目不暇接。但是这里的东西也是要凭眼光挑选的,这或许就是购物的乐趣所在了。
二道桥附近的热闹街市解放路一带有步行街,周边的建筑有意表现了中亚细亚的建筑风格,颇具特色。
二道桥有大剧院,表演新疆民族舞蹈,兼有自助餐烤全羊和各式小吃。但是我们一行大多人身体不适了,我也不好意思独自去享用。
乌鲁木齐的羊肉小吃可以尝尝,别有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