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塔里木河!


标签:
人文/历史旅游 |
分类: 天南地北 |
啊,塔里木河!
——西出阳关之十八
我楚狂人
在罗布人村寨,我真的站在传说中那飘忽不定的塔里木河身边了。这就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内陆河塔里木河啊,但是我怎么看也不像是一条河,而像是湿地?沼泽?你看,看不清河道的流向,看不清河床的范围,只见一片片水面像是串连一起的小湖泊群;浅滩处处,长着姿态各异的胡杨树;蜿蜒着绕过沙丘,向不知名的远处延伸……这就是我眼前的塔里木河。“塔里木”在古突厥语中,意为“注入湖泊、沙漠的河水支流”;“塔里木河”一名见于《清史稿》,系维语,意为“无缰之马”和“田地、种田”双重含义。
塔里木河是南疆最大的河,南疆的河流几乎都可以纳入塔里木河水系。塔河是由发源于天山的阿克苏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以及和田河汇流而成,最后流入台特马湖。诸河在阿瓦提县肖夹克附近汇合后称塔里木河,在尉犁县以南折向东南,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北部,注入铁干里克的大西海子水库。若从叶尔羌河上源算起,至大西海子长2000千米,若从阿克苏与叶尔羌河相汇处算起,到大西海子长800千米,流域面积19.8万平方千米。它是中国第一大内流河,全长2179公里;仅次于前苏联的伏尔加河,锡尔—纳伦河、阿姆—喷赤—瓦赫什河和乌拉尔河,是世界第5大内流河。塔河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黑龙江,居全国第四位,
历史上塔里木河河道南北摆动,飘忽无定。下面抄一点资料吧:
《汉书·西域传》称,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其河有二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所记与现今情况一致。葱岭河指今喀什噶尔河和叶尔羌河。于阗即今和田,中央有河即指塔里木河。
据《水经注》记述,塔里木盆地存在“南河”与“北河”,南河沿昆仑山北麓东行,北河沿天山南麓东行,于罗布洼地西部汇合后注入罗布泊。《新唐书·地理志》称为思浑河。清早期成书的《西域图志》和《西域水道记》称为额尔勾果勒。国外古书对塔里木河亦有记述。据冯承钧《西域南海地名》,梵文称塔里木河为sita。维吾尔族语意为“田地”、“种田”。
塔里木河现在的水网形势大致是在17~18世纪形成的,1775年测制的《大清一统舆图》上,把和田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及阿克苏河四河汇合处汇在今阿克苏南的阿拉尔地区,汇合处中间为一小岛,这与《河源纪略》"会处四水交贯,形若牛栏"相吻合。四水汇阿拉尔后,和田河仍有一部分水入阿合达利亚河,大约在百年之前阿合达利亚河才断流。至清朝后期,塔里木河在上、中游仍有五条源流(除现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外,还有喀什噶尔河和渭干河)。后因绿洲扩大,源流引水干渠增至563条,支渠1887条,灌溉农田面积60.1万hm2(据《新疆图表》统计),人工渠道增多,引水量增加,使喀什噶尔河在清末,渭干河在解放初就失去和塔里木河联系。孔雀河在清朝直至本世纪初期,仍从铁门堡流向阿拉干,是塔里木河下游主要补给水源。最後一次改道在1921年,主流东流入孔雀河注入罗布泊。1952年在尉犁县附近筑坝,同孔雀河分离,河水复经铁干里克故道流向台特马湖。1949年以后,上游三源流灌溉面积由35.1万hm2扩大到1995年的77.7万hm2,为灌溉这些土地,修建大型干渠5985km,包括支、斗、农渠总计渠系长度达到58732km;同时还修建各种渠道建筑物84413座,年引水量达148亿m3,占三源流多年平均总径流量的75.5%。这就使得叶尔羌河从80年代以后再无水补给塔里木河,和田河季节断流时间更长,阿克苏河只有在洪水期有水下泄,枯水期全部通过塔里木河拦河闸引入阿拉尔灌区。塔里木河干流枯水期全部是回归水和农田排水,洪水期只能流到恰拉和大西海子水库,大西海子水库以下从80年代以后基本断流,只遗留320km的干河道。
1921年塔河主流下游北移,东流沿孔雀河注入罗布泊。1952年中段的汊流拉因河口筑起塔里木大坝,阻断河水流入孔雀河,河道主流改沿铁干里克故道,折向东南流入台特马湖。现在,塔里木河仅到铁干里克流入大西海子水库,台特马湖处干涸状态。河水主要来自阿克苏河(占72.0%)、和田河(占22.5%)、叶尔羌河(占5.5%)。上段的阿拉尔站,每年有49亿立方米水量下泄,沿途蒸发与渗漏严重,致使大西海子以下至台特马湖的河段断流,引起大片胡杨林枯死,沟通塔里木盆地南北的绿色面临毁灭的危险。塔里木河流域涵盖了我国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的绝大部分,是保障塔里木盆地绿洲经济、自然生态和各族人民生活的生命线,被称为“生命之河”、“母亲之河”。
抄了这些资料,我们知道,塔里木河的现状完全因为人类的过度索取造成的。于是我想起了罗布泊的消亡,想起了艾丁湖缩小到原来面积的千分之一,想到了从《诗经》中传出的“坎坎伐檀”声,想起了喀喇昆仑山叶尔羌河源头正在修建的公格尔水库……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呢!
啊,塔里木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