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春联
(2011-01-29 08:22:15)
标签:
习俗文化 |
分类: 谈天说地 |
闲话春联
我楚狂人
要过年了,家家户户准备贴春联。那春联,红彤彤,加上喜庆暖心的词句,平添了过年的热乎劲。
那么中国人过年贴春联这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如何发展演变过来的呢?学术界一般认为,春联是从桃符——门神——春联这样的轨迹发展过来的。我们先民从周朝开始就在门上挂桃符辟邪,所谓桃符就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名。“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我国自古以来就认为桃木有辟邪的功效,大约因为传说中太阳神金乌是栖宿在桃都的,桃木阳气盛,所以克一切阴邪。正如此,捉鬼道士的法器最要紧的就是桃木剑。
“神荼”、“郁垒”是传说时代的两兄弟,居于桃都山桃树下,力大无穷,善于捉鬼,把捉来的恶鬼喂老虎,所以恶鬼都怕他们。老百姓就用桃木书二神名讳,用以镇压恶鬼。这就是最早的门神了。正月初一换桃符,也就是桃符与过年挂上了关系。到了汉代,就有在桃符上画上神荼、郁垒画像的桃符了,门神正式“上岗”。到了唐太宗时,门神就变成了凌烟阁名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的画像了,《西游记》说是唐太宗怕“泾河老龙”作祟,实际上是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毕竟心里有愧,临老怕冤鬼缠身,而尉迟敬德、秦叔宝能杀死活着的建成、元吉,自然能镇住建成、元吉的恶鬼了,所以图其形守宫门。此后民间效仿,这是门神的“升级换代”。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录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而以往我们都说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世界最早的春联,而“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早“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240年。
《五代史》之《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说明五代史普遍有了书写春联的习俗,只不过恰巧把孟昶的一副保存下来了。
宋代春联仍称桃符,挂春联已成风气,有王安石诗为证,诗云:“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俗称“春贴纸”。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鼓励臣子书写。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他在金陵 (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这是春联大发展的契机。
春联实际上就是楹联的一种,讲究对仗工稳,构思新巧,包含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楹联艺术到了清代发展到极致,清人梁章矩编写《槛联丛话》是总结性的著作,所以我国著名的长联都出自清代文人之手。但是春联只是楹联中应和春节的特殊小类,最好不要混为一谈。
附:春联欣赏
1.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2.横额“和气生财 ”
天和人和全家和;福多财多喜庆多。
3.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
4.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朵朵迎新春。
5.和风吹绿柳,时雨润春苗。
6.人勤三春昌,地肥五谷丰。
7.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万象更新
8.辞旧岁岁岁如意,迎新春春春快乐。
9.万家腾笑语,四海庆新春。
10.旧年陈旧俗,新年启新知。
11.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欢度春节
12.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万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