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代的悯农诗1

(2011-01-17 08:26:44)
标签:

读书有感

文化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唐代的悯农诗1

唐代的悯农诗1

——闲话唐代文化之三十二

我楚狂人

何为悯农诗?悯农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李绅,他有《悯农》二首,自此,“悯农”一词就说开了。所谓悯农,就是同情农民,进而为农民鸣不平。如果这样界定,那么由来已久,《诗经》里的《伐檀》、《硕鼠》、《七月》等篇就是典型的悯农诗,只不过到了李绅才有了“悯农”这一专门说法而已。

中国自古就是农本国家,我们国家占主流地问的儒家思想就是农本思想,因此农民问题就是国家的根本问题。所以我朝太祖有一句很警策的话,他说:中国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农民的问题。善待农民,就是“仁政”的表现特征;盘剥压榨农民,就是“苛政”。从《诗经》里的《伐檀》、《硕鼠》、《七月》等篇开始,中国的悯农诗就没有中断过,汉魏乐府一直延续到唐代无不如是。

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些研究者把悯农诗泛化了。例如把汉乐府的《十五从军行》、杜甫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篇什统统归入悯农诗,这不妥。我认为,悯农诗应该具备如下特征:一是反映农民疾苦的,如苛捐杂税、横征暴敛、谷贱伤农、灾荒害农、分配不公等;二是反映农民疾苦的普遍性问题的,而不是特殊性问题的;三是为呼吁公正待遇的。一句话,专门针对农民的。根据以上特征,把汉乐府的《十五从军行》、杜甫的“三吏三别”控诉的是战争对人民造成的苦难,而不是国家的农业政策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为下层百姓,包括下层知识分子呼吁的,而不是专门针对农民的。白居易的《卖炭翁》是抨击“宫市”的,同情对象是市镇细民,而不是农民。我认为都不是真正的悯农诗。

那么哪些是唐代的悯农诗,李绅的《悯农》二首当然没有问题,白居易的《观刈麦》,是同情农民辛劳,感叹分配不公的。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表现天灾面前农民的无奈无助的。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是写分配不公的。聂夷中的悯农诗更多,如《咏田家》和《田家二首》都脍炙人口。参照这些作品,我们就可以知道何为悯农诗了。

唐代的悯农诗取得超越前代的成就,显现了唐代诗人的思想深度,因为关心农民,就是关心国计民生。如果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散文一起看,就更能看出唐代文人,特别是中唐以后的文人,他们的忧患意识还是很重的,头脑是十分清楚的。同样的,乐观奋发的初唐,盛唐(安史乱前),少见出色的悯农诗,也是可以理解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绝句的章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