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的元稹(下)
(2010-11-24 09:29:11)
标签:
唐诗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虚伪的元稹(下)
——闲话唐代文化之二十二
我楚狂人
元稹(779年-831年,即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拔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又是一个混血胡)。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早慧,科名早就,元稹8 岁丧父,15岁就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出类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此期间与白居易订交,以诗文为武器进行政治斗争,轰轰烈烈展开了“新乐府运动”。元和四年(809)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所以,早年的元稹是一个热血沸腾的政治斗士。
元稹后历任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返京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进入权力中心。长庆元年(821)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进入高层。次年,在宦官势力支持下,排挤贤相裴度,获相位。居相位三月,终因舆论不利,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五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
从上面的简单经历看,元稹从对抗宦官势力到投靠宦官势力,从而进入最高权力层。这种政治变节行为连他的生死之交白居易也看不下去了,主动请求出京到杭州、苏州等地担任地方官,也是“眼不见心不烦”的消极抗议了。元稹不顾国家兴衰排挤裴度的行为遭物议,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所以我说,元稹是一个政治的变节者。
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