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长城刘长卿
(2010-10-19 08:23:52)
标签:
文化唐诗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五言长城刘长卿
——闲话唐代文化之十四
我楚狂人
刘长卿也许是比“大历十才子”更重要的诗人,他与晚年的李白有交往,又与后辈“大历十才子”有往来,是盛唐到中唐之间的最具代表性的诗人。胡应麟《诗薮》云:“诗至钱(起)、刘(长卿),遂露中唐面目。钱才远不及刘,然其诗尚有盛唐遗响。刘即自成中唐,与盛唐分道矣。刘如《建牙吹角》一篇,即盛唐难之,然自是中唐诗。(内编卷五)”
刘长卿 (709~约786)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切资料,《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近人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当然还有其它的说法。其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宦海浮沉,一生坎坷。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从他的诗作以及相关诗作可以见到这样一些资料: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约在开元十四载(755年)登进士第,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至德三载(758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上元元年(760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离开苏州到洪州待命。在赴洪州途中,逗留馀干,与李白相遇,“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李白当时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还,其实,刘长卿终于没有到南巴任职。次年(761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上元二年(761年)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纪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兴元元年(784年)和贞元元年(785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时离开随州。
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二说:“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最以五言律诗擅长,其五律简练浑雄,于深密中见清秀。刘长卿诗作有感伤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芜凋敝的景象。刘长卿事迹散见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
如《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如《岳阳馆中望洞庭湖》、《海盐官舍早春》等。五绝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10卷诗,1卷文),《全唐诗》编录其诗5卷
刘长卿自诩为“五言长城”,其依据是权德舆《秦徵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载“夫彼汉东守尝自以为 ‘五言长城’”(《文苑英华》卷716)。“汉东守”指刘长卿。后人误传为权德舆称刘长卿为“五言长城”。如辛文房《唐才子传》卷第二“刘长卿”条曰:“权德舆称为 ‘五言长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沈德潜《唐诗别裁》等均沿袭辛文房错误。关于“五言长城”一语,历来说法不一。有人以为“长城”是指“长诗” 有如“长城”,长且坚固。刘长卿的五言排律今存53首,占其诗作总数的10%。他的五排能够独辟蹊径,虽不能与盛唐诸家阔大的气势、奔放的节奏和高亢的声调争胜,但在思想的深邃、语言的流畅等方面则又大胜往昔。今人蒋寅先生看法相近,认为“刘长卿的‘五言长城’实在不像他自以为的那么坚稳,倒是他的五律确实写得工稳妥帖,风韵天然,可以目为‘五言短城’。”蒋先生的理由是刘长卿的五言长篇“不能控制自己的思维意向,使作品的内容呈现出有机的一致性即完整、连贯、清晰的意脉。这是功力不够的表现,原因只能归结于他的年轻。” 客观来说,与五律相比,刘长卿的五言长篇略嫌粗糙,但在杜甫之后的大历诗人中,确实能独标一格。翁方纲就认为刘长卿五古“可接武开、宝诸公”(《石洲诗话》)。高棅将刘长卿五古列入盛唐名家,他体则分属羽翼和接武。这种分类虽显矛盾亦欠科学,但这从另一侧面反映长卿五古的价值。确实,长卿对五古的掌握还不够老练圆熟,其作品的内在差异较大,有的慷慨悲壮,如《从军六首》;有的闲旷淡静,如《龙门八咏》;有的情词婉转,如《长门怨》、《月下听砧》、《少年行》等。这表明,刘长卿五古既有盛唐之风,又渐露中唐之音,确实是起到过渡的作用。在慷慨阔大中掩饰不住隽永、清秀之气,而这正是他作为“承盛启中”名家的一种标志。所以,施补华评刘长卿“古诗亦近摩诘,然清气中时露工秀,淡字、远字、微字皆不能到。此所以日趋于薄也。”(《岘佣说诗》)张戒认为刘长卿的得意处,可为 “子美之匹亚”,同时,又指出刘长卿有“古诗似律”的缺点。从传统古诗浑厚古朴的特点而言,刘长卿五古确实有“趋薄”之弊;但若从诗歌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言,则长卿在古诗中创作出有类律诗的韵味和意境,又不失为一种尝试。但是“长诗”是“长城”这是望文生义的感觉,似乎与“长城”的本意相距甚远。
另一说是以为刘长卿的五言近体写得好,可以屹立后世,如长城。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三即持此观点,他的理由是:“中唐诗渐秀渐平,近体句意日新,而古体顿减浑厚之气矣。”沈德潜的意思是说长卿的古体不配“长城”之誉,而近体因为有创新,故堪称“长城”。刘长卿绝句不多,五、七言绝句总共不到60首,其中五绝只有28首,但大多流畅谐美,体现了他善于炼饰、成熟圆美的特点。如历来为人们传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意境清旷,浑然一体,构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前人多有赞叹。比如,唐汝询称其“凄绝千古”(《唐诗解》),施补华认为“较王、孟稍浅,其清妙自不可废”(《岘佣说诗》)。施补华所言正是长卿五绝与盛唐诸家五绝浑厚之风的区别。长卿其他五绝作品如《春草宫怀古》、《送灵澈上人》、《送方外上人》等均有 “清妙”的特点。
附:刘长卿主要诗选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听弹琴
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孤云将野鹤,
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
时人已知处。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