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邓尉山司徒庙考

(2010-08-25 07:08:32)
标签:

文化

苏州掌故

分类: 苏州夜话

邓尉山司徒庙考

——苏州地名考之四

我楚狂人

苏州出古城西去三十公里太湖边有一座古镇,叫做光福,出镇不数里就是自古以来的名闻天下的赏梅绝佳处,香雪海,山名邓尉山。山下有一古庙,以“清奇古怪”四株古柏称绝于世,庙名司徒庙。

这邓尉山、司徒庙都是因为一位名人而得名,其人就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功臣”之首邓禹。所谓“邓尉”就是邓太尉的简略说法,邓禹官拜太尉。而太尉古称“司徒”,庙里供奉的神像正是邓禹。问当地乡民,查地方史料,都说是“苏州西南三十公里光福县有个邓尉山,相传东汉太尉邓尉隐居于此而得名。”“在苏州西南的光福有一个著名的古迹司徒庙,司徒庙位于光福镇西的涧廊村东南,是东汉光武帝的大司徒邓禹的祠庙。又叫古柏庵、柏因社、柏因精舍。司徒庙始建年代历史未载,无以考证。现在的殿宇是清末民初重建。也叫邓尉庙,庙里有四株古柏,树龄近二千年,清柏碧郁苍翠,挺拔清秀;奇柏主干断裂,其腹中空;古柏纹理纡绕,古朴苍劲;怪柏卧地三曲,状如蛟龙,被雷劈开后的二个枝干完全离开了主干,但是都活着,并发出了新枝。四棵古柏树组合在一起,宛如一幅天然的古柏图。乾隆看后给四棵古柏树分别命名为:清、奇、古、怪。”“司徒庙相传为东汉大司徒邓禹归隐处。后人礼祀奉为神明,日久成庙,称柏因精舍。”读上面的这些资料,发现口气不是十分坚定,都是“相传”之类的说法。

历史上的邓禹,是一个非凡的人物。邓禹(2—58)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少敏慧,13岁能诵诗,弱冠游学长安结识刘秀,知其非常人,遂从刘秀游,数年后方归家。

更始军起,公元23年,刘玄称帝,乡里豪杰多推邓禹起事,邓禹不肯从。更始帝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不久命刘秀往定河北镇抚州郡。邓禹闻讯,即杖策北渡,追至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地,始与刘秀相见。刘秀大喜,遂留邓禹同宿,做彻夜长谈。邓禹进言说:“更始虽都关西(古代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今山东(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髃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离析,形埶可见。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后汉书·邓禹列传》)。刘秀大悦,对邓禹深为敬重,令左右呼邓禹为邓将军,每遇大事,必与商讨。这就是邓禹的定策之功。

王郎起兵叛汉,邓禹随刘秀被迫离蓟(今北京城西南)至信都(在今河北省邢台西南),得军数千人,令邓禹率领,攻拔广阿(在今河北省隆尧东)。刘秀选任将领,多先征询邓禹意见,而邓禹每有所举,均当其才,刘秀深敬其知人。继而又随刘秀连克邯郸及诸州郡,河北略定。

  更始二年(公元24年),青州兵西入函谷关。赤眉军人多,更始军王匡等莫能当。刘秀想乘机夺取关中,刘秀知邓禹沉深有大度,拜邓禹为前将军,行王事,率精兵2万,并令其自选偏裨以下的人与其同去,邓禹引兵西进。

  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邓禹出箕关进取河东(山西省南部地区)。战十日,大破守军,夺获大批军资粮秣。继而又率军围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数月不下。更始大将军樊参率数万人,渡大阳欲攻邓禹,邓禹派诸将在解南迎战,大破敌军,斩樊参。于是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共击邓禹。初战,邓禹失利,大将樊崇战死。军师韩歆和诸将见气势已挫,都主张乘夜退走,邓禹不从,认为王匡之军虽多,但势不强。第二天利用王匡停止进攻之机,重新组织队伍,调整部署。第三天清晨,王匡尽出其军攻打邓禹,邓禹令军中不得妄动,严阵以待,坚守不出。待王匡军至营前,猝然击鼓,全师猛扑,大破王匡军。王匡军至等皆弃军而逃,遂定河东。

  同月,刘秀已在鄗邑(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即帝位,派使者持节拜邓禹为大司徒。邓禹时年二十四岁。

  河东既定,邓禹渡河。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引其众十万,与左冯翊兵共同抗拒禹,邓禹败其军。这时赤眉军已入长安,赤眉军军纪涣散,百姓不知所归。闻邓禹军纪律严明,沿途秋毫无犯,故所向披靡,降者日以千计。“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父老童耭,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后汉书·邓禹列传》)

  邓禹部众皆劝入关,直接进攻长安。但邓禹却取持重态度,不欲速进,于是乃引军北向栒邑(今陕西旬邑县),所过郡县,陆续归附。

  光武帝因关中未定,而邓禹又久不进兵,遂下诏催促邓禹进兵长安,镇抚西京。邓禹仍坚持前意,派军攻取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诸县,留将军冯愔、宗歆守枸邑。自统主力平定北地(今甘肃庆阳和宁夏吴忠一带)。但冯愔、宗歆二人争权相攻,冯愔遂杀宗歆,因而反击邓禹。邓禹遣使问计于光武帝,光武帝问使者冯愔最要好的人是谁,使者说是护军黄防。光武帝猜冯愔、黄防不能久和,回报邓禹说:“缚冯愔者,必黄防也”(《后汉书·邓禹列传》)。一个月后,黄防果然抓住冯愔。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光武帝遣使者更封邓禹为梁侯,食四县。时赤眉内乱,西走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邓禹探得长安空虚,遂引军西来,倍道兼行,径入长安。

  自冯愔反叛后,邓禹威信稍损,又乏食,归附的人又相继离散。此时赤眉军复攻长安,邓禹与其相战,败走,退至高陵,军士饥饿。光武帝让邓禹还,告诫邓禹说:“赤眉无谷,自当来东,吾折捶笞之,非诸将忧也。无得复妄进兵”(《后汉书·邓禹列传》)。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邓禹,因“惭于受任无功”(《资治通鉴》卷四十一),率部至湖县(今陕西潼关东),邀冯异共同迎战赤眉军。冯异认为赤眉军尚强,应放其过去,东西夹击才能获胜。邓禹及其部将车骑将军邓弘邀功心切,急于迎战。邓弘率部与赤眉军大战整日,赤眉军佯败弃辎重退走,车上尽装泥土,仅用豆子覆盖在表面,邓弘军士卒争相取食。赤眉军乘机还军猛攻,邓弘军大败。邓禹、冯异合兵救之,赤眉军退。禹复战,大败,死伤3000余人,只带24骑逃归宜阳。冯异亦被击败,弃战马徒步逃出,退至回豁阪(位于湖县西),坚壁自守。

邓禹因此战失利,引咎交上大司徒﹑梁侯印绶。数月后,拜右将军。

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邓禹与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在邓击败延岑,邓禹追至武当,再破其军,延岑,逃往汉中,其众皆降。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光武帝加封功臣,封邓禹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光武帝因邓禹功高,又封其弟邓宽为明亲侯。中元元年,邓禹再行司徒事。汉明帝即位后,以邓禹为先帝元勋,拜为太傅,当年病逝,终年57岁,谥元侯。

邓禹墓位于河南济源御驾村西200米处,冢高8米,呈圆形,直径16米,占地约3亩;冢上有一柏树,直径1米许;墓前有一碑,高1.4米,宽0.8米,厚0.2米,碑文楷书:“汉先贤仲华邓禹之墓,康熙二十四年知济源县令尤应选立。”墓冢在“文革”时期取土挖去一部分。

据《汉书》记载:“东汉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第五个女儿刘致为沁水公主,嫁与高密侯(世袭)邓乾(邓禹孙),在封地沁水县(属河内郡沁河北岸,现济源市东北30里化村)兴建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后人作词咏其事,其调名“沁园春”,双调114字,平韵,是著名词牌。

邓禹为刘秀中兴汉室立下大功,满门显贵,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大家族。宋代姓氏学家邓名世、邓椿哀父子所撰《古今胜氏书辩证》说:“自邓氏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担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禹后人邓悝、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邓氏不断外迁,有的迁至湖南、湖北,有的迁至山西、甘肃。

我不厌其烦地引用这些资料,想说明几点。一是,邓禹成名极早,早期除游学长安外就是在家乡南阳读书,没有到过江南。二是,邓禹富贵终身,晚年没有隐居。三是,邓禹转战多年,所在地区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一带,其军旅生涯也未涉足江南。所以说隐居邓尉山的“相传”是不可靠的,无论早年或者晚年,都不可能。死后也是归葬故里的。

但是邓氏大族,若有后代流寓江南,是完全有可能的。他们定居后建庙祭祀自己显赫的祖先来作为家族的精神维系,也是十分正常的事。这样就有了庙,家庙。而有了庙就带出了山的命名,顺理成章。因此,邓禹后人在这里发展,后世就演化成邓禹本人在这里隐居的“相传”了。

“清奇古怪”不可能是邓禹手植,但是依旧是国宝。

邓尉山司徒庙考

邓尉山司徒庙考

邓尉山司徒庙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栖贤巷门考
后一篇:陈墓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