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末诸将2

(2010-08-13 06:46:45)
标签:

文化

宋史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宋末诸将2

——宋史札记之六十六

我楚狂人

二、曹友闻

宋末诸将中经历最奇特的是曹友闻。曹友闻(?-1236年),字允叔,北宋第一良将武惠王曹彬十二世孙,出生在蜀北同庆粟亭。身材不高的曹友闻被敌军称为“短曹”,并说“短曹浑身胆”。因此,“浑身胆”写在了曹友闻的战旗上。

曹友闻是将门之后,但这已是遥远的事了,他是文官出身。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始授绵竹尉,后改授天水军教授,大约就是文化教员一般的文职军官。就这样,曹友闻进入了军营。

蒙古皇子阔端进攻四川,先攻秦巩,围天水。曹友闻单骑夜驰,与天水守将张维等筹划守城要略,并散尽家财招募兵士七千余人,同其弟曹万先后据守仙人关、七防关、白水江等要塞,每战皆亲冒矢石,为士卒先。被授知天水军。蒙古军转攻阶州,曹友闻引军驰援,夹击敌军,击退敌军后,驻防石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负责扼守七防关(今康县云台镇)一带。曹友闻一战成名。

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春,阔端军再次南侵。军抵巩昌城(今甘肃陇西县)下时,守将原金朝镇远军节度使、现任宋巩昌便宜总师汪世显率众降附。阔端命汪世显随蒙古军侵宋,一举攻下沔州(今陕西勉县),继而进围青野原(今甘肃徽县南)。宋军被困,请求救兵解围。曹友闻闻讯,召集部将说:“青野原为蜀咽喉,不可缓。”急派弟曹万领军自冷水口渡嘉陵江,至六股株,由小道直奔青野原。曹友闻引精兵随后赶到,同守军一起内外夹攻,击退蒙古军,因功授武德大夫、左骁骑大将军。不久,汪世显军又攻大安(今陕西宁强县),曹友闻速派部将王资、白再兴、王进增援,迅速占据了鸡冠隘、阳平关等要地,同汪军展开激战。血战数日,“蹀血十余里”,宋军大胜,友闻被授眉州防御使、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兼沔州驻扎兼管关外四州安抚、权知沔州节度屯戍军马。仲弟曹万也被授知同庆府、四川制置司帐前总管,共同担负陕南、川南、川北地区军事防务。

蒙古窝阔台汗八年九月,阔端率蒙古、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等各族军号称50余万,分兵两路再次攻宋四川,合击成都。一路由宗王末哥率领攻宕昌(今屑甘肃)、阶州(今甘肃武都)等城,趋成都。一路由阔端亲率主力出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攻取武休关(今陕西留坝东南),击败都统李显忠军,占领兴元(今陕西汉中)。另以一部兵猛攻大安军(今陕西宁强西北)。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见状急调扼守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的利州都统制曹友闻退守大安。曹友闻认为大安地势平坦,利骑兵攻战,不利步兵防守,建议仍扼仙人关险地,威胁蒙古军后方,使其不敢长驱入蜀。赵彦呐不听,一日发七道令牌,迫曹友闻转守大安。

九月九日,曹友闻退至大安。十六日,曹友闻与众商议,大安无险可守,唯鸡冠山一堡可守,但无粮无水,如能坚持五日,可有转机。诸将以为坚守不战可五日以上,遂遣其弟、四川制置司帐前总管曹万,率军1万趋鸡冠隘(今陕西勉县西南)守御;自率精锐万人设伏,相约蒙古军若攻阳平关,先折其锋,佯败入堡,曹友闻则乘机捣其背,两声鼓为号,声则出,内外夹击;此外大开阳平关城门,内不立旗,炊烟不出,鸡犬不声。

  二十一日,曹友闻选精兵7700人,自大安渡江逆上300里,复渡江至刘溪、黑水一带谷地设伏。二十二日,蒙古军分批继至,曹万、刘孝全等麾兵战于关外,自辰战至未,蒙古军败绩;日暮,曹万等敛兵入鸡冠隘堡,蒙古军围堡数层。

  二十七日,曹友闻探知蒙古军已掠大安,令诸军束装趋阳平关,行20里后,暴雨如注,夜暗难行,人马疲乏,部将吕嗣宗建议俟天明再走,曹友闻考虑到鸡冠隘堡原定坚持五日,现已八日,一旦城破,将无计可施,遂令军继续前进;至水牛岭,分三路入蒙古军营地,转战至拂晓,破数十营,直插阳平关。鸡冠隘堡之曹万等将,闻鼓声率军出堡夹击。

二十八日,转战至回回寨,阔端欲走,时汪世显自大安率军来会,阔端乃分骑兵为百十队,向宋军轮番驰突;鏖战多时,宋军击杀蒙古军过半,终因寡不敌众,战斗力大减,在突围过程中,曹友闻中流矢,下马步战而死。曹万仅存500人入堡,二十九日,曹万、刘孝全等见赵彦呐不遣援军,城中无粮,乃率军突围,转战至龙门(今阳平关附近之龙门洞)全部战死。元将汪世显感叹道:“蜀将军真男儿也!”厚礼以葬之。

曹友闻死后,南宋朝廷特赠为龙图阁学士、大中大夫,赐庙“褒忠”,谥曰“节”。元朝人刘麟瑞有诗赞道:“雁塔名香本一儒,执殳几度为前驱。元戎却敌世间有,教授提兵天下无。花石峡鏖忠奋勇,水牛岭度死生殊。英风壮节谁堪匹?千载人称大丈夫。”曹万也被追赠为“武翼大夫”。

曹友闻兄弟,是继种氏世家和虞允文后的又一出身文官的名将,也是曹彬将门的最后辉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宋末诸将1
后一篇:宋末诸将3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