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合时宜的苏轼1

(2010-06-17 08:52:09)
标签:

文化

宋史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不合时宜的苏轼1

不合时宜的苏轼1

——宋史札记之四十四

我楚狂人

据说有一次苏东坡腆着大肚子(爱吃肉的东坡先生是个胖子)问侍女说,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有人说是锦绣文章,有人说是忧国忧民,苏轼都没有首肯。从旁的苏轼的红颜知己王朝云语出惊人,她说先生一肚子都是不合时宜,东坡抚掌大笑不已。王朝云不愧是追随东坡始终不渝的红颜知己,一语就搔到了东坡的痒处。

何谓不合时宜?此语出东汉班固《汉书·袁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意思就是不适合时代的需要,或者是不合世俗习尚。朝云此语,可以成为东坡一生定评。史上再难找到像苏东坡那样不合时宜的人了,一生不顾安危往倒霉的地方钻,令人叹为观止。

一、政治家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嘉祐二年(1057年)以第二名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是科,欧阳修为主考官,说是苏轼的考场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 “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受到老师欧阳修影响,也出于学术观点不同,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遭“乌台诗案”,大难不死,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苏轼一生可算宦海浮沉。

作为一个长期担任地方官的政治家,苏轼所到之处政绩显赫。在杭州疏浚西湖,留下了著名的苏堤,与白堤交相辉映。他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关心民生疾苦。据说他在自己的中堂上画了一颗巨大的青菜,写下了这样的对联:使天下为官者不可不知此味,使天下为民者不可脸有此色。不忘民生疾苦,关心百姓生活,可以为千古为官一方者诫。

苏轼与王安石是文友,与变法骨干章惇、沈括是青春之交,按说可以顺势而行。但是,苏轼认为新法不便于民,所以他站在了失势的欧阳修一边了。这就是苏轼的不合时宜。结果他被朋友沈括所卖,身陷“乌台诗案”的险境中,被诬为“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牢狱之灾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太皇太后曹皇后坚持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捡到一条命。

神宗崩,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急召苏轼入京,只要苏轼坚持旧党主张,权势可以立致。苏轼又一次不合时宜了。他又为青苗法、免役法说好话,说有“万世之利”,惹旧党老大不高兴,他还有“司马牛”之叹。于是再次被洛、朔两党罗织文字罪名,再次逐出权力中心。

哲宗亲政,元祐党人被定为“奸党”,没有得到丝毫好处的苏轼被“朋友”章惇一再迫害,远贬海南,几乎客死异乡。但是他依旧不服气,“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终是不合时宜。苏轼眼里没有顺势逆势,只有真理。

苏轼胸襟旷达,尽管几经磨难,却从不攻击政敌,连他的政敌也对此感叹。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

苏轼这样的政治家,罕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