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牛之叹

标签:
文化宋史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司马牛之叹
——宋史札记之四十三
我楚狂人
宋代著名政治家司马光也算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司马光“破缸救友”几乎是中国少儿必读的教材,表现了司马光从小就友爱和机智。但是,近几十年,司马光却越来越象反派人物了,原因就是因为他反对王安石改革,而且是顽固反对改革,毕生反对改革。既然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伟大改革家”(列宁语),那么毕生反对王安石的人自然就是反动派了,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定势。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宋人张行成的《司马温公祠堂记》记载司马光诞生于郫县(属四川成都府),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任光山知县时,生于县衙官舍,该观点已为当今主流观点。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历任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在学术观点上司马光是北宋理学朔学的代表人物,多实务,重经验。也是基于这样的学术思想,司马光用十九年时间,编写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年),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凡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宋太祖代后周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全书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世代誉为良史。
哲宗亲政,司马光星夜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
司马光的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司马光与王安石是一对生死冤家,一生政治观点尖锐对立,这在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往来文稿中可以看到。连生死年月也相近,司马光年长王安石两岁,而二人同年去世。
其实,就本质来看,司马光与王安石都在为北宋王朝寻找富国强兵之路,他们都在殚精竭虑谋国事,都廉洁奉公。他们的分歧只是方法问题,王主张从政体经济入手,主张激进;司马主张不触及政体法统,主张渐进,如此而已。分歧闹得不可开交的根本原因是两人的个人性格冲突——一个是拗相公,一个是司马牛,都是固执己见的人
王安石下台之后,司马光星夜进京,召回了著名的反王人士名士欧阳修、苏轼、苏辙等,全面推翻王安石新政。但是,欧阳修、苏轼等人在担任地方官的过程中发现,王安石新政的青苗法、免疫法对国计民生真有好处,“有万世之利”。所以不主张废除。结果司马光就扣人家政治帽子,说人家想做第二个王安石。气得苏轼直骂“司马牛”——倔得象头牛。
中国的政治就是如此,因人成事,因人废事。完全没有“法”的观念。即使有几个如苏轼这样实事求是的人物也是无济于事。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要加强全民的法制观念。我们不能老是把希望寄托在出几个康熙皇帝,出几个包青天上。希望就在老百姓自己身上。
附资料:
司马光坟园占地近3万平方米,东倚太岳余脉,西临同蒲铁路,司马光祖族多人群厝于此。墓侧翁仲分列。宋哲宗御篆“忠清粹德之碑”额;碑文为苏轼撰并书,曾没于土中,后于杏树下掘出,遂名杏花埤,惜已剥蚀难辨。金代摹刻四石嵌壁,今仍完好。明嘉靖间,特选巨石,依宋碑复制,并建碑亭。东有守坟祠,再东为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敕牒建香火寺余庆禅院,牒文刻石仍在寺后。寺内有大殿五间,殿内现存大佛三尊,西壁罗汉八尊,为宋塑风格。历代碑古二十通,记载坟园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