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宋第一人物范仲淹2

(2010-04-28 07:32:50)
标签:

文化

宋史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北宋第一人物范仲淹2

北宋第一人物范仲淹2

——宋史札记之二十七

我楚狂人

(三)三次光耀的贬官

范仲淹调任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一带)通判,秘阁的同僚到城外送他,大家举酒饯别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三年后,刘太后薨,仁宗召范仲淹回京,任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从此范仲淹上书言事更加大胆。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大旱且蝗灾,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未及时理会,范仲淹便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悟,即命范仲淹前去赈灾。范仲淹赈灾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和后苑宫誊。

范仲淹反对吕夷简假借废郭皇后弄权,他与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孔道辅等,径趋垂拱殿,求见仁宗,伏阁吁请多时,司门官将殿门掩闭。范仲淹等人叩击金扉,隔门高呼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大家在钢虎畔议定一策,准备明日早朝后,将百官统统留下,当众与吕相辩论。

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牵着范仲淹的衣服,再三劝戒他勿去招惹祸机。他却头也不回地出门而去。刚走到待漏院,等候上朝,忽听降诏传呼,贬他远窜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桐庐县附近)知州。城郊送别又有人举酒赞叹说:“范君此行,愈觉光耀!”

几年后,范仲淹由睦州移知苏州,因治水有功,回京师以天章阁待制衔,任开封知府。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仅数月,号称繁剧的开封府就“肃然称治”。

  在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绘制了“百官图”,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吕夷简用人提出尖锐的批评。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更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吕夷简老谋深算,利用范仲淹曾对仁宗的继承人问题发过议论,从旁中伤。于是范仲淹便被夺待制衔,贬为饶州知州。台官韩渎为迎合宰相意旨,请把范仲淹同党的人名,写成一榜,张挂于朝堂。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因为替范仲淹鸣不平,也纷纷被流窜边远僻地.从此,朝中正臣夺气,直士咋舌。

  这次都门外送别,来者寥寥无几。但正直的王质,却扶病载酒而来,并称许“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巳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作为祭礼吧!”

(四)在对西夏的战争中

五十岁前后,范仲淹先后被调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和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作知州。这时,一桩重大事件震动了全国,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甘州和凉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的党项族人,本是宋室臣民。但在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突然自立西夏国,称皇帝,并以大军十万侵袭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面对西夏的突然袭击,宋王朝措手不及,朝廷内或攻或守,纷纷扰扰,宋仁宗也举棋不定,进退维谷。

  三十多年无战事,宋朝边务不修,士卒未经战阵,边将范雍无能,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一触即溃。于是仁宗派夏竦任陕西前线主帅,又采纳副帅韩琦的意见,调范仲淹作另一路副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不久又把尹洙也调至西线。

  五十二岁的范仲淹,先被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转眼间又荣获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进京面辞仁宗之后,范仲淹便挂帅赶赴延州。范仲淹亲临前线视察,他发现诸多弊端,如不改革军阵体制,采取战略防御,实难扭转战局。但是韩琦低估了西夏军,主张集中各路兵力,立即大举反击。

  夏竦派韩琦和尹洙兼程回京汇报反攻计划,得获仁宗诏准后,尹洙又奉命谒见范仲淹,请他与韩帅同时发兵。范仲淹与韩、尹虽为至交,却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尹洙慨叹道:“韩公说过,‘且兵须将胜负置之度外’。您今天区区过慎,看来真不如韩公!”范仲淹说:“大军一发,万命皆悬,置之度外的观念,我不知高在何处!”

  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韩琦接到西夏军侵袭渭州(今甘肃平凉一带)的战报。他立即派大将任福率军出击。西夏军撤退,任福直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却在好水川口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阵亡一万余人。韩琦大败而返,半路碰上数千名死者的家属。他们哭喊着亲人的姓名,祈祷亡魂能跟着韩帅归来。韩琦驻马掩泣,痛悔不迭。

  范仲淹至延州,便全面检阅军旅,并实行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按军阶低高先后出阵的机械临阵体制,也被他取缔,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这样,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密令长子纯佑和蕃将赵明,率兵偷袭西夏军,夺回了庆州西北的马铺寨。他本人,又随后引军出发。诸将谁也不知道这次行动的目的。当部队快要深入西夏军防地时,他突然发令:就地动工筑城。建筑工具事先已经备好,只用了十天,便筑起一座新城。这便是锲入宋夏夹界间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顺城。西夏不甘失利,派兵来攻,却发现宋军以大顺城为中心,已构成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

从大顺城返回庆州的途中,范仲淹觉得如释重负。头年,在延州派种世衡筑青涧城,东北边防已趋稳定。西夏军中私相戒议的话,也传到他的耳朵里。他们说“不能轻易攻取延州了,如今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不似大范老子(指范雍)那般好对付”。现在庆州北部的边防,也大体接近巩固。

范仲淹以身作则,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没吃上饭他从不叫饿,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范仲淹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则当众斩首,毫不留情。这样,在范仲淹的率领下,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的优秀将领,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在范、韩等人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这时,西夏国内出现了各种危机,宋夏两国的百姓,都希望尽快停止军事行动。双方议和的使节,也开始秘密往返于兴庆府(今银川市)与汴梁之间。庆历四年(1044年)宋与西夏双方正式达成和议,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题头图片是苏州天平山范仲淹祖坟墓道的石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