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杰出的女政治家刘太后
(2010-04-22 07:55:22)
标签:
文化宋史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北宋杰出的女政治家刘太后
——宋史札记之二十四
我楚狂人
宋真宗晚年,得了风疾,不能有效地行使皇帝的职权,于是一个女人从幕后走上了前台,这就是北宋传奇式的女政治家真宗皇后刘娥。这是中国历史上除武则天之外仅有的穿上皇帝龙袍的女主,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创了太后“垂帘听政”这种特殊政体的女人。自古以来把刘娥和汉高祖的吕后、唐代的武则天并称为“三大女主”(清慈禧还没有上榜)的厉害角色。更难能可贵的是,史称她“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 “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娥与宋真宗的相遇相知就是一段传奇。公元983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太宗赵光义下旨给诸皇子封王开府,十六岁的皇三子赵恒被封为韩王,出宫他后遇上了一个令他倾心一生的女子,她就是从蜀中逃难而来的民间卖艺女子刘娥。。后来在官方的记录说刘娥祖籍太原,她的祖父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父亲刘通官居虎捷都指挥使,母亲庞氏也出自名门。还说她出世的时候,还伴着许多奇异的吉兆,说她母亲梦到一个月亮掉入怀中而孕育了她等等。恐怕就是为富贵者营造的光环了,不足采信。刘娥是个流浪江湖 “鼗鼓”(有点像今天的拨浪鼓)艺人,她的美貌和聪明吸引了微服的少年王子赵恒。就这样一对少男少女坠入情海,刘娥进了韩王府。
但是,王子与“灰姑娘”的爱情很难得到皇家认可,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将此事向太宗告发,而宋太宗赵光义正准备要为儿子们结亲将相之家,听到居然有一个卖艺女子“迷惑”韩王,一怒之下,下旨将刘娥逐出王府。于是赵恒把刘娥藏在自己心腹张耆家中,就这么一藏藏了十几年。不想这幽闭的十几年,刘娥闭门读书,从一个目不识丁心无城府的乡下丫头,脱胎换骨蜕变成了一个饱读诗书精于谋略的政治家。
身为宋太宗第三子的赵恒离奇地登上帝位(此事见前面的《宋太宗的传位难题》),蜕变后的三十岁成熟女人刘娥就成了赵恒的贤内助,逐步参与朝政处理,锻炼着自己的政治才干。刘娥彷佛在复制着武则天的道路。刘娥安然从后妃中最底层的美人做起,但是她始终是最受宠的一个。皇后郭氏去世后,宋真宗执着地要封自己心爱的女人为皇后,但是聪明的刘娥深知一个出身低微甚至来历不明的女子要当皇后是不会被朝臣认可的。于是她明智地以退为进,主动退出皇后的争夺,这让真宗更加感动,以致真宗六年不立皇后而虚席以待。机会终于来了,一个地位低下的宫女李氏意外地被真宗“幸”了,还生下了皇子,让久乏子嗣的真宗解决了悬久未决的皇位继承权问题。刘娥便秘密地把这个男孩抱养,认为己子,这就是后来的仁宗赵祯。刘娥“产子”,有大功于社稷,就顺理成章地做了皇后,圆了执着的真宗的心愿。这就是后来“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最初雏形。是年刘娥已经45岁。而仁宗生母李氏则一直留在刘娥的身边,逐步被册封为崇阳县君、才人、顺容等位,并且又生了一个女儿。最后李氏封为宸妃。
谁知刘娥刚刚走上前台,就迎来了血雨腥风的考验。刘娥开始施展她政治家的才华了。重新为相的寇准通过宦官周怀政独自靓见真宗,并说动真宗同意由太子监国,寇准自己辅政。真宗未经深思口头答应了,而急于掌权的寇准回去之后,叫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书,杨亿情知机密,闭门起草诏书。不料寇准却一高兴喝多了老酒,把整件事都说出来了,而且很快的传到了寇准政敌丁谓的耳中。丁谓立刻进宫,面见真宗。而且刘娥也适时进一步提醒真宗,太子今年才九岁,能有实质的监国能力吗,寇准这样做实是架空皇帝自己夺权。真宗大怒,对寇准深为失望,立刻下旨将他罢相。不料宦官周怀政见寇准被贬,深怕因此连累自己,竟然狗急跳墙,想要发动政变囚禁刘娥杀死丁谓,逼真宗退位太子登基,并由寇准执政。政变失败,周怀政被杀,寇准受牵连,被贬出京城。就这样,刘娥利用了丁渭与寇准的矛盾,跨出了掌权执政的关键一步。
不久,真宗去世,遗诏:“军国大事由皇后处分。”从此刘娥的执政就合法了。
真宗去世后宰相丁渭独揽大权。丁渭本是个奸险之徒,他否决了次相王曾提出的“仿照东汉太后称制之例”,而提出“太后在内宫批阅,遇军国大事再召群臣,宫内传话”等,勾结宦官雷允恭企图架空刘娥。老练的刘娥不动声色,突然发难,借着丁渭同党宦官雷允恭临修皇陵,擅自将皇陵位置移动,工程进行到一半,冒出地下水来的事端。丁渭身兼山陵使,次相王曾指证丁谓是“包藏祸心,其心可诛”。于是雷允恭被处死,丁谓被流放崖州(即今天海南岛)。刘娥下令重新起用寇准,但是寇准已经病入膏肓,不久去世。刘娥此举十分厉害,一方面一举把丁渭势力一网打尽,把权力收归自己手中。同时又利用垂死的寇准的名声,摘清了自己与丁渭的关系,与清流拉上交情。刘娥此举,与武则天清除长孙无忌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武则天是借高宗之手,刘娥却在真宗死后,其手段更在武则天之上。
刘娥执掌朝政之后,当时仁宗才十来岁,大宋王朝的真正统治者,只有刘娥一人。刘娥推出一套完整的太后垂帘制度,这个制度保证了刘娥执政的合法性,也使得太后执政成为宋朝的惯例,此后差不多每一代都有个垂帘的皇太后出来。宋代竟出了八个垂帘听政的太后,为历朝之冠。
应该说刘娥是极有政治智慧的女人,她正式执政之后,首先将“天书”和真宗一起葬入皇陵,终结了真宗后期十多年的“天书”怪政。然后解决官员私党横行的痼疾。刘娥借用真宗去世,封赏各官员亲属的名义,把朝中各官员的亲戚名单拿在手,这一幅百官亲属图,留在刘娥的内殿之中,杜绝官员引进私党。罢斥了真宗晚期宠信的被王曾称为“五鬼”的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等五人。任用以王曾、吕夷简、鲁宗道、张知白四人为首的名臣,推行新政。可以说,当时的朝政为之一新。
刘娥出身贫寒,深知下层人的疾苦,也是经历了王小波李顺起义,知道“载舟覆舟”的道理。因此在她执政后,即下令兴利除弊:停止天下宫观营造,罢江宁府溧水县的采丹砂之役,罢彭州九陇县的采金砂之役,罢各地采灵芝之役,下诏禁止各地进献术士道官,禁止各地毁钱铸钟,再将各种斋醮道场的诸种繁文缛节花费减少。同时,大赦天下,减轻税赋,平准京东西、河北、淮南等地的谷价,复开永丰渠以通盐运,设益州交子务,正式将纸币“交子”做为官方流通物等。几年后国库丰盈,刘娥也威望日隆。刘娥创设谏院、澄清吏治、兴修水利、发行交子、完善科举、兴办州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娥为仁宗朝的盛世景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有如武则天为开元盛世打下的基础。
刘娥在仁宗成年后一直不归还皇权,执政到她去世才放手。这就留给后人的一个天大疑问:刘娥到底想不想学武则天自己做皇帝?刘娥曾问大臣:“唐武后何如主?”以耿直著称的鲁宗道毫不犹豫地回答:“唐之罪人,几危社稷!”刘娥默然。有人建议仿武后故事立刘氏七庙,刘娥询问宰执,鲁宗道反问她准备拿嗣君怎么办,于是作罢。三司使程琳献《武后临朝图》,刘娥掷于地上,说:“我不做这种有负祖宗的事!”刘娥晚年召见曾反对她预政的大臣李迪,问道:“我今日保护天子至此,你以为如何?”李迪心悦诚服的表示:当初不知皇太后盛德乃止于此。但是,刘娥重修晋祠,把自己的容貌塑造成神像,与武则天龙门奉先寺之举如出一辙。明道二年二月,刘娥身着龙袍祭太庙(刘娥初献,亚献者为皇太妃杨氏、终献者为仁宗皇后郭氏),并上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一时大有武则天取代儿子睿宗的架势。但是,太庙归来,刘娥就一病不起,一个月后(即同年三月)刘娥薨。到底是刘娥自知命不久长,准备“过把瘾”后归政儿子呢?还是刘娥有取代仁宗之心,只是老天作弄了她?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有人说,假如刘娥也如武则天活到八十一岁,会如何?
刘娥是个孤儿,唯一的亲人就是她的顶着“表兄”名义的前夫银匠龚美(后改名刘美),一个老实本分人,而且在刘娥垂帘听政前就去世了。所以刘娥执政没有“诸吕”“诸武”那般的外戚干政。刘娥不用酷吏,不开杀戒。她不杀政敌,也不杀后宫的争宠者,相反与他们和睦相处。刘娥善于以柔克刚,善用迂回战术,容得下直臣,听得进逆耳之言,算得上一个开明女主。其历史地位当高于吕雉、武媚娘。刘娥虽精于权谋,却重人情,她与真宗恩爱四十年而白头如新,她勤于政务而与小皇帝赵祯始终母子情深,她听从吕夷简忠告善待赵祯生母李氏,她与直接抚养赵祯的杨太妃情好始终。刘娥的人际关系叫人羡慕。
刘娥去世后,得知自己真实身世的小皇帝赵祯,亲眼见到自己去世的生母受到优待,享受着皇太后的葬仪,不由得对养母刘娥感激涕零。同年九月,仁宗下诏,刘娥和李妃同时迁葬永定陵。灵柩起驾这天,仁宗先为刘娥发引,不但执孝子礼,还不顾宰相们的劝阻亲自行执绋之礼,一直步行送出皇仪殿。随后他才再去往李宸妃下葬的洪福院为生母起灵,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
刘娥生前死后都是一个胜利者。至于后来广泛流传的“狸猫换太子”的荒诞故事,也许就是刘娥的仇家制造的吧。惟独宋朝,这种“泼脏水”的事情特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