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宋的相制

(2010-04-15 07:22:50)
标签:

文化

宋史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北宋的相制

——宋史札记之二十

我楚狂人

北宋的皇帝喜欢折腾,不但喜欢改年号,而且喜欢改官名,叫人实在搞不清。网上有位“琴雨洗尘”的朋友把宋代的相制说的比较简明,转引如下:

宰执,是皇帝的辅弼,又是皇帝的制衡器。在宋代行政管理体系中,宰执制度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代宰执,为宰相与执政总名。

宰相,系职官总名,非正式官名之单称。在两宋,宰相经历了六次变化:在宋初,自六部侍郎、尚书以上至三省长官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为宰相。首相带“昭文馆大学士”,简称昭文相;亚相带“监修国史”,简称史馆相;末相带“集贤殿学士”,简称集贤相神宗元丰五年(1082)行新官制,以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为左相,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为右相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尚书右仆射为少宰,以太宰、门下侍郎为左相,少宰、中书侍郎为右相,三公领三省事为公相钦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废太宰、少宰之名,仍复元丰官制,即以尚书左、右仆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宰相之职事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四月,以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相,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右相孝宗乾道八年(1172)二月,改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三月,罢三省长官名

执政官,为副宰相与枢密院长贰官总称。副宰相与枢密院长贰官的名称,也屡经变动。副宰相有参知政事,尚书左、右丞,门下侍郎、中书侍郎等不同称谓。枢密院长贰官,有枢密使、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

宰执官之外,又有平章军国事、平章军国重事之名目,非常制。哲宗元祐间始设“平章军国重事”、“同平章军国事”,以处元老重臣,其位虽在宰相之上,但所参预的政事却有限制。南宋时,权臣用事或带“平章军国事”、“平章军国重事”,侵夺丞相之权,如宁宗朝之韩侂胄,理宗朝之贾似道

使相,非真宰相。系高级阶衔。凡节度使、枢密使、亲王、留守、检校官兼三省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为使相。元丰改制,易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作为文臣寄禄官最高阶。使相不参预政事,但许在除拜将、相等制敕之敕尾,署“使”字,享有俸禄(11)

两宋宰相、副相名称沿革表:(表格贴不上,技术不够了,呵呵)

笔者小结一下:首先,宋代相制基本上是继承唐代的相制的,特别是继承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相制。其次,宋代形成“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权力三足鼎立的局面,相权明显削弱,君权进一步加强。再次,“三司”地位的提高,表示了国家对财政的重视,国家的财权抓得更紧了。总之,宰相已经从唐及以前的行政长官逐步向皇帝的咨询顾问演变了。明代的大学士和清代的军机处则是完全的咨询顾问了。中国封建时代,是君权越来越集中,相制衡的相权越来越削弱的过程,宋代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