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版《书剑恩仇录》想起的……

(2009-07-31 14:10:52)
标签:

乱弹

杂谈

分类: 影视评论

新版《书剑恩仇录》想起的……

新版《书剑恩仇录》想起的……

我楚狂人

    近日苏州电视台开播的新版电视连续剧《书剑恩仇录》,郑少秋又演乾隆,演员阵容豪华。不得不佩服金大侠的生命力顽强,封刀这么多年,居然还被人拿出来改编不休。更不得不叹息时下编导们的贫乏,时至今日还在向金大侠讨生活。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有着初下水的生涩和稚拙,无论人物形象,故事结构都显得模糊和芜杂。但是借着民间流传已久的“偷龙换凤”的传说的魅力,“金庸号”也就顺利驶出港口了。也许新版《书剑恩仇录》的改编者认为已经为受众烂熟于心的故事不容易拉住电视观众,于是进行了时下影视剧改编者惯用的胡编乱造,“改造”剧情。显然,改编者达到了胡编乱改的目的了。在已经播出的前几集来看,红花会创始人于万亭变成了雍正的政敌九王爷,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十恶不赦的阴谋家;红花会是一个为实现大阴谋,由一个大阴谋家,组织一小撮阴谋分子,蒙蔽一大批“反清复明”之士而建立起来的大杂烩。由此,正邪观念与原著完全颠倒了。乾隆成了忍辱负重的仁君,张召重成了快意恩仇的豪客,而红花会的奔雷手、黑白无常等却是大阴谋家的同谋和残忍的帮凶。

这已经不是改编了,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阉割,是一种极其恶劣的行为。

何谓改编?把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大致上有这样几种模式,一种是“缩写型”,就是把原著的主要情节浓缩,压缩到有限的影视时段内来表现,早期改编的电影大多走这条路。一种是“戏说型”,源于前几年的香港,《大话西游》可算是代表。这类作品,迎合现代都市人浮躁的心态和功利的价值观,用“无厘头”的形式,对原著进行漫画式的演绎,甚至肢解。再有就是电视连续剧样式,尽量把原著改造成近似章回小说的单元,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可以算是成功的范例。

上述的几种改编,或多或少都对原著进行了改造,以适应影视的表现。但是,这种改造必须有一个“度”,有个底线。超过这个底线就不是改编,而是颠覆。我认为,改编的力度再大,有几样东西不能变。一是作品的思想不能变,如《三国演义》的“尊刘抑曹”的思想基调不能变,变了就不是《三国演义》。二是主要人物的性格基调不能变,如孙悟空的嫉恶如仇,骁勇善战和重情重义,即使是《大话西游》这样的作品也是始终坚持的。相反国外的改编往往忽视这个基调,这是文化的差异,改编者不理解。三是,正邪观念与原著保持一致,如《悲惨世界》就是把冉阿让作为“善”的理想出现的,沙维是作为“法”的象征出现的。四是,深入人心的形象不能变,如赵云在中国人心中就是战无不胜的,一辈子不受伤是其特征。而香港的《见龙卸甲》,违背了这一点,就是不被观众接受,刘德华演得再卖力也没有用。如果违背了以上的原则,那就“过线了”,就不再是改编,而是篡改。

明目张胆践踏原著的做法,在前几年的电影《七剑》中已经出现,大投资的《赤壁》也叫人不忍卒看,而这次在《书剑恩仇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既然不满意原著的内容,为什么不抛开而干脆自己写,何必改编?无非因为罗贯中金庸梁羽生这些名字还有号召力,他们的作品也有许多好故事可供篡改。又要盗名,又要恶意篡改,真是其心可诛。

无知而狂妄,就是现在这些没文化而霸占话语权者的特质。前有张艺谋在奥运会上公然在全世界面前制造“缶”的笑话(我已经有文章专门说这件事了),今有《书剑恩仇录》借改编之名欺世盗名。我真不知现在这些所谓的文化人,还知不知道廉耻二字?莫非真是无知者无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