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金庸序 小说就是通俗文学

标签:
读书有感杂谈金庸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我读金庸序
我楚狂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小说就是通俗文学。小说没有高雅(或者又称为纯文学)和通俗之分,只有好的小说与不好的小说之分。所谓好的小说的首要标准是大家愿意读,而且读后可以陶冶情操,引人向上。反之,没有人愿意读的小说肯定就是不好的小说,而虽然有人愿意读,而读后叫人想入非非甚至更糟的小说也是不好的小说。我当时这样说的背景是有些所谓“高雅小说”的作者自我感觉太好了,而社会上那些从来没有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的人的偏见太重了。
小说从来就是通俗文学,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就是这样看的。在中国,只有散文与诗才是高雅文学的主流,甚至连词与散曲都不算,更遑论小说了。所以小说家往往隐其姓名,因为写小说实在不算什么露脸的事。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不入三教九流的。
再看当代的“高雅小说”又高雅了多少。且不说《丰乳肥臀》、《裤裆巷风流记》这样的书名是何等的叫人浮想联翩,就说《白鹿原》这样的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煌煌巨著吧,全书充斥了露骨的性爱描写,吓得我不敢给心志未定的中学生看。请问,这些作品又比金庸的小说高雅了多少?
我喜欢金庸的小说。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2月6日生于浙江海宁。海宁查家是文学世家,是望族,清初著名诗人查嗣庭、查嗣瑮就是金庸家的先辈,金庸很以此为荣,他的最后一本武侠小说《鹿鼎记》的回目就是二查的诗句。后来全族入汉八旗,全家成为“包衣”,这恐怕也是金庸不像梁羽生这样“排满”的原因吧。
1937年,金庸考入衢州一中。1939年,15岁的金庸和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畅销内地。这是此类书籍在中国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1941年日军攻到浙江,金庸进入联合高中,那时他17岁,临毕业时因为写讽刺黑板报《阿丽丝漫游记》被开除。(另一说是写情书。)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投诉而被勒令退学,一度进入中央图书馆工作,后转入苏州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学习国际法。抗战胜利后回杭州进《东南日报》做记者,1948年在数千人参加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入《大公报》,做编辑和收听英语国际电讯广播当翻译。不久《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一起工作,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林欢)。1955年开写《书剑恩仇录》,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等剧本,合导过《王老虎抢亲》等电影(所用笔名为林欢)。
建国不久,金庸为了实现当外交家的理想离婚来到北京,但因为不是中共党员,不能进外交部工作失望地回到香港,从而正式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
1959年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金庸任董事长期间,《明报》成为香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其对中国时局的预测和分析,是其它报纸不能比拟的。金庸也成为世界最具影响的时评家之一。
根据我的评价标准,金庸的小说无疑应该是好的小说。首先金庸拥有最大的读者群,有人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后来又有人加了一句“有网络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因此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拥有最大读者群的“特别贡献奖”。金庸的小说无论世家观价值观都是引导读者奋发向上的,语文也是健康清新的,这些都让金庸的读者受益匪浅。所有这些,大家可以自己去体会。
总之,自有金庸,武侠小说进入文学殿堂而面对其他小说毫无愧色。金庸提高了武侠小说的品位,无愧武侠小说泰斗的称号。
题头图片是昆山陈墓文昌阁,我在这里住了六年。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在这里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