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墓旧事01莲池寺记

(2008-09-26 08:17:56)
标签:

怀旧

杂谈

陈墓

分类: 往事如烟

祝贺神七发射成功!

陈墓旧事01莲池寺记

 

莲池寺记

——陈墓旧事之一

张长霖

古莲池寺是古镇陈墓的第一名胜,就在镇最南端的孤立于五宝湖中的“独屿”之上,东面有“埂基”(陈墓人把湖边的塘坝叫做“埂基”)与菱塘湾相连,西面有小石桥与古镇沟通,北面菱塘湾如碧玉如明镜,南面五宝湖水光接天,四面环水,风景绝佳。

莲池寺始建于南宋初年,相传南宋孝宗战败南逃,经过此地,死了一位陈姓宠妃。逃难途中,建水塚葬于独屿南面几十丈的五宝湖中。后来孝宗在临安安定后,思念陈妃不已,即延请大德高僧在独屿上建寺护墓。因陈妃生前酷爱莲花,便在寺东塘湾遍种莲花,并命名佛寺为莲池寺;此后此地也因而称为陈墓。以上说法,都采自不知编写于何年的手写古本《陈墓志》,此书原先保存在镇政府里,现在不知可在,可以问一下周新民先生。但是这种说法似乎是孤证,后来我遍搜官史野史,始终找不到强硬的实证。现在陈墓已经改名锦溪,据说有利于招商引资,看来也只是自我心理安慰罢了。然而当时走投无路的南宋小朝廷逃入水网中躲避金兵铁骑的追逼,并从水路经周庄、卢墟入浙江,从情理分析还是可信的。

当年莲池寺的恢宏已经无法见到了,现在重修的莲池寺只有文昌阁(当地人俗称“灵官殿”,有点胡闹,简直是僧道不分了)及旁边两间两层小楼,对面的小方僧房是清咸丰年间旧物,其他都是假古董了。清乾隆三十八年,陈墓遭受特大台风,全镇屋舍十毁七八。陈墓本来多庭院,几乎都毁于这场风灾。而莲池寺正在风口,全寺尽毁。直到咸丰年间,由地方乡绅筹款重建,恢复其旧观。我在1978年夏,就在文昌阁旁的小楼上亲身体验过八号特大台风的威力,果然是浊浪排空,涛声震耳欲聋,有点惊心动魄的感觉。

寺中真正的旧物是三棵老树,一是据说树龄超过700年的银杏树,一棵是据说是南宋孝宗手植的千年古柏,一棵是形似盘龙高达10多米的罗汉松,应该也有千年高寿了。那银杏树高达30多米,生机盎然,不蛀不烂,葱翠生辉,亭亭如华盖,树身足有四人合抱粗,离镇数里就能看见它伟岸的身姿。有人说这就是莲池寺的宝塔,陈墓镇的祥瑞。有人说这是五宝湖的五宝之一,是陈墓镇的镇徽。但是,这样一棵名木竟然在1978年某些领导不顾全镇百姓反对把它伐倒了,原因只是为中学新教学楼让路。我当时曾经为老银杏请命,找到镇上主要领导家里说理。我说,一是建教学楼有地方,学校外操场荒废,只要小河上架一座小桥就能与本部连成一片。二是古树是不可再生资源,砍一株少一株。这种事要给子孙后代骂。结果被一句当时时髦的“不破不立”顶回来,古树很快“执行死刑”。惨!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留下了深深的坑,积满了水,如一汪永不干涸的泪”。这领导与我私交甚好,也是一个想做好官的人,但是这件事我永远不会原谅他。然而惨事没有演完,那棵千年古柏也被人活活害死了。这棵古柏多灾多难,在明朝末年遭雷击,此后数百年一直半枯半荣,成为一大奇观。由于向湖面伸去的一枝形状酷似游龙,所以当地人称为龙头柏。前几年陈墓搞旅游,整体搬迁占据莲池寺几十年的中学,拆掉所有教学设施重修莲池寺。结果野蛮施工的工人在龙头柏下化石灰,把龙头柏活活烧死了。工人无知,我们的管理人员呢!搞旅游的,居然先毁了最具旅游价值的古树名木,简直就是不可理喻。

如今三棵老树只剩下罗汉松了,希望能好好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这样的宝物。老银杏为之牺牲的教学大楼已经拆掉,变成香烟缭绕的佛殿,枯死的龙头柏依然站立庭院,以尸骸为陈墓的旅游作最后的贡献。真正以德报怨啊。

莲池寺的庙门是朝北开的,当然是因为地形所限。但是老百姓说,因为造了寺东的埂基,陈墓已经具备龙形,老树是龙角,南面湖中的陈妃水塚是夜明珠。龙得珠要升天,陈墓要出皇帝,一场龙战,赤野千里。为了“破法”,庙门朝北开,让龙的后脑勺对着夜明珠,就可以避免龙战了。看来老百姓还是祈求太平的,所以镇上有一座太平桥……

我1976年到陈墓中学任教,仅那湖畔小楼就住了六年。在陈墓的十四年,夜夜都是枕着涛声,伴着月光度过的。我曾经叫我暂居的小楼为“水明楼”,取杜诗“残夜水明楼”句意。我的老身份证的住址就是莲池寺,我至今保存着。

题头图片是陈墓莲池寺文昌阁逆光照,选自网上,谢谢这位网友,拍得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